【MUSICO焦點專文】具現布拉姆斯極致的音樂世界觀——TSO名家系列:黃佳俊、海夫里格與TSO - MUSICO

【MUSICO焦點專文】具現布拉姆斯極致的音樂世界觀——TSO名家系列:黃佳俊、海夫里格與TSO

15
1,503
文/李育潔|2023.05.10

在上半年一系列精彩的音樂會後,臺北市立交響樂團(TSO)即將迎來2023上半年樂季的尾聲。5月18日星期四晚上於臺北國家音樂廳及5月20日下午於花蓮縣文化局演藝廳,TSO特別邀請到新加坡新生代指揮黃佳俊(Kahchun Wong)和德國鋼琴家海夫里格(Andreas Haefliger),演出德國作曲家布拉姆斯(J. Brahms, 1833-1897)的兩首重量級作品——降B大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 2 in B-flat Major, Op. 83)及E小調第四號交響曲(Symphony No. 4 in E Minor, Op. 98),為這個樂季的樂團演出寫下完美的驚嘆號。

此次海夫里格要演出的布拉姆斯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可說是規模最為龐大的協奏曲作品之一。1859年,布拉姆斯首演他的D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 No.1 in D Minor, Op. 15)時,觀眾的反應相當冷漠。當時,他就曾向小提琴家姚阿幸(J. Joachim, 1831-1907)表示:「第二號聽起來將會完全不一樣。」〔註1〕 然而想不到,這兩首協奏曲的創作時間居然間隔了二十年。1878年,布拉姆斯的名聲在歐洲已然達到頂峰,創作風格也進入成熟時期。累積了更多經驗的布拉姆斯,終於開始創作《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鋼琴家海夫里格(圖|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提供)

創作這首協奏曲時,布拉姆斯剛完成D大調第二號交響曲 (Symphony No. 2 in D Major, Op. 73) ,並且已經是國際公認的交響樂大師。無論是作品架構還是管弦樂法的使用,第二號鋼琴協奏曲都透露出交響曲的特質。此曲和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最明顯的區別,在於布拉姆斯將典型的三樂章協奏曲形式,擴展至交響曲四個樂章的篇幅(這也是此曲演奏時間較多數協奏曲長的主要原因)。其中,整部作品最具戲劇性的第二樂章,布拉姆斯更以協奏曲中少見,但在交響曲中經常出現的詼諧曲(Scherzo)創作。

這首協奏曲龐大的篇幅考驗著鋼琴家體能上的耐久力,特殊的管弦樂法也挑戰著獨奏家的演奏能力。十九世紀後,許多作曲家為突顯演奏家的能力,在創作協奏曲時,常讓樂團演奏襯底一般的和聲伴奏。並透過許多精心設計的炫技樂段,讓獨奏者得以展現精湛的技巧。然而,在這首協奏曲中,獨奏鋼琴彷彿化身為交響樂團中的一員。即便樂曲中有許多困難的技巧,像是厚重的和弦、複雜的節奏、八度音階和六度音階......但在演奏這些技巧時,獨奏鋼琴幾乎都與整個樂團融合在一起,鮮少有獨立出來表現的機會。因此,這首作品非常仰賴演奏者對管弦樂團整體音響的敏感度,以及深厚、扎實的演奏功力。

雖然布拉姆斯時常給人嚴肅、固執、內斂的印象,但在和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有關的紀錄中,我們卻能窺見他的幽默感。布拉姆斯曾不只一次對友人表示,這首鋼琴協奏曲是個小作品。他在寫給克拉拉.舒曼(C. Schumann, 1819-1896)的信中提到:「我想要告訴你,我寫了一首非常簡短的鋼琴協奏曲,它有著小巧的詼諧曲樂章。」〔註2〕諷刺的是,無論是創作手法的複雜性、主題的多樣性,還是單就演奏長度而言,這首作品或許是當時規模最為宏大的協奏曲。

在十九世紀後半,歐洲的音樂風格分別由華格納(R. Wagner, 1813-1883)和布拉姆斯主宰。他們的審美觀截然不同,各自坐擁大批追隨者。華格納大膽的和聲及原創的音樂哲學概念,將音樂帶往未知,他也因此被視為現代音樂的起點。對華格納而言,貝多芬已經為交響樂做出所有偉大的創新。作曲家們唯有創作別種類型的音樂,才能超越貝多芬,若是繼續創作交響曲,注定是停滯且失敗的。與華格納相反,布拉姆斯終其一生被視為保守的作曲家。相較於當時流行的歌劇和交響詩,布拉姆斯更偏愛室內樂、藝術歌曲和交響曲。他不願放棄過去的形式,選擇更深入傳統,挖掘其中的可能性。而他的四首交響曲作品更證明了這種樂曲型式仍然是符合審美標準,並可以被持續突破的。


▲德國作曲家布拉姆斯

布拉姆斯於1884至1885年,在維也納的避暑勝地米爾茨楚施拉格(Mürzzuschlag)創作第四號交響曲。在這首曲子中,他展現了高超的對位技巧及管弦樂法。指揮家畢羅(H. v Bülow, 1830-1894)曾說:「這首交響曲非常龐大。它本身就像是一條定律,帶有新穎、鋼鐵般的性格,此曲從第一個音到最後一個音都散發著無與倫比的能量。」〔註3〕既便整首交響曲建構在嚴肅的基調上,但每個樂章仍然帶有明顯不同的特質:第一個樂章彷彿悲劇英雄普羅米修斯,在哀傷中暗藏著掙扎、奮勇的能量;第二樂章宛如風光明媚的田園景致;第三樂章則帶有英雄主義的光輝色彩。

而這整首交響曲最特別的,無疑是以帕薩卡雅舞曲(Passacaglia)創作而成的第四樂章。帕薩卡雅舞曲是一種以頑固低音(Ostinato)為根基做出一系列變奏的舞曲,盛行於巴洛克時期。在第四樂章裡,布拉姆斯將巴赫(J. S. Bach, 1685-1750)的清唱劇《主啊,我的心仰望祢》(Nach dir, Herr, verlanget mich, BWV 150)最後一個樂章的夏康舞曲低音當成主題,並接續發展出了三十個變奏。在低音的限制下,他透過不同的形象、風格轉換,使每個樂段充滿變化性和連續性,可說是在歷史風格上,徹底嘗試了各種可能性。

此曲被不少音樂學者視為是「在貝多芬之後最偉大的交響曲作品」。在正式首演前,布拉姆斯曾與鋼琴家布魯爾(I. Brüll, 1846-1907)演奏此曲的雙鋼琴版本給少數聽眾欣賞。當時,知名的樂評家漢斯利克(E. Hanslick, 1825-1904)就曾驚呼:「我有一種被兩個極致聰明的人痛擊的感覺......這部作品就像一口黑井,當我們花越長的時間研究它,就會發現裡面有更閃耀的星光反射回來。」〔註4〕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為布拉姆斯最後一首鋼琴協奏曲;第四號交響曲為他的最後一首交響曲,它們均傳達了這位作曲家對這兩個曲種最極致的音樂世界觀。此次TSO將於同一場音樂會演奏這兩首作品,相信這樣重量級的曲目安排,一定能為觀眾帶來難能可貴的體驗。

〔註1〕Allsen, J. Michael. ‘Johannes Brahms – Piano Concerto No. 2’ in Internet Archive. 2002.
(8 May 2023).
〔註2〕Glass, Herbert. ‘Piano Concerto No. 2 in B-flat Major, Op. 83 (Johannes Brahms)’ in LA Phil. 2020. (8 May 2023).
〔註3〕Schwartz, Elizabeth. ‘Brahms’ Fourth Symphony’ in ISSUU. 2018. (8 May 2023).
〔註4〕Hanslick, Eduard. Pleasants, Henry ed.. Music Criticisms 1846-99, Eduard Hanslick. (London: Penguin Books, 1963) 243–245.

▲主圖 指揮家黃佳俊(圖|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提供)

節目資訊與購票

5/18 【2023 TSO名家系列】黃佳俊、海夫里格與TSO

5/20 【2023年太平洋左岸藝術季-TSO名家系列】黃佳俊、海夫里格與TSO

6/10【2023 TSO室內沙龍】海夫里格與TSO獨奏家


延伸閱讀

【MUSICO焦點專文】浪漫巨人的步履——TSO名家系列:黃佳俊、海夫里格與TSO

0518-20黃佳俊&海夫里格_W1000xH380_

最新新聞

SirenaHuang_

【MUSICO特別報導】雙姝共演,琴炫樂揚——黃凱珉、莊文貞與長榮交響樂團

7
78
2024.05.02 / 音樂新聞 / 樂壇動態
因為歷史、地理環境的差異,不同國家的音樂都有各自獨特的魅力。在各種風格中,情感濃...詳全文
台北愛樂室內合唱團_

台北愛樂室內合唱團「因為音樂」音樂會 向每一位合唱人致敬

1
77
2024.05.01 / 音樂新聞 / 樂壇動態
台北愛樂室內合唱團,繼去年以「印象台灣」音樂會登上日本三得利音樂廳及代表台灣參加...詳全文
荒山亮驚喜現身,與黃韻玲、TECO副處長合影(臺北流行音樂中心提供)_

北流「流行音樂展」美國盛大開幕 黃韻玲攜馬世芳、陳德政赴美交流 分享百年臺灣音樂史

2
171
2024.04.26 / 音樂新聞 / 樂壇動態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下稱北流)首檔海外展《唱 我們的歌:台灣流行音樂故事展 - 西...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