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ICO焦點專文】古典音樂先鋒,獨樹一幟的開創者——小提琴家 基頓.克萊曼 - MUSICO

【MUSICO焦點專文】古典音樂先鋒,獨樹一幟的開創者——小提琴家 基頓.克萊曼

10
1,527
2024.09.04|文/李育潔

「每一場成功的音樂會,到隔天就變成『過去式』了。我們必須永遠向前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功地塑造未來。」——基頓.克萊曼

科學、醫學、文學、舞蹈……無論在什麼領域,總是有些開路先鋒帶著世人看見過往不曾注意過的風景。在古典音樂的世界裡,拉脫維亞的小提琴家基頓.克萊曼(Gidon Kremer, b. 1947)正以這種開創者的姿態,深受國際樂壇崇敬。除了出神入化的演奏、想像力及表現性,克萊曼對當代音樂及世界音樂的推廣,使他成為獨樹一幟的音樂家。1997年,克萊曼與來自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及立陶宛的青年音樂家們組成「波羅的海絃樂團」(Kremerata Baltica),為大眾開啟北歐、東歐及南美音樂的大門,帶領眾人走入非主流音樂的世界。10月25日晚間於台北國家音樂廳,克萊曼將再次與波羅的海絃樂團訪臺。除了阿根廷作曲家希納斯特拉(Alberto Ginastera, 1916-1983)、皮亞佐拉(Astor Piazzolla, 1921-1992)及喬治亞作曲家坎切利(Giya Kancheli, 1935-2019)的作品,此次,他們還將偕同拉脫維亞鋼琴家喬治.歐索金斯(Georgijs Osokins, b. 1995)共同演繹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的《G大調第四號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 4 in G major, Op. 58)。


▲小提琴家基頓.克萊曼(圖|國家兩廳院 提供)

克萊曼在節目策劃上總有驚人的巧思,因此只要提到他的音樂會,曲目安排自然是值得樂迷朋友關注的部分。這場音樂會將以希納斯特拉《給絃樂團的協奏曲》(Concerto for strings, op.33)開場。希納斯特拉為美洲二十世紀主要的作曲家之一,創作生涯透過不同的手法探索阿根廷音樂的可能性。希納斯特拉本人依據作曲技法,將自己的創作分為三個時期,分別為:

•客觀民族主義(Objective Nationalism, 1934-47):直接挪用傳統阿根廷音樂素材創作
•主觀民族主義(Subjective Nationalism, 1947-57):在調性中探索,為阿根廷音樂找尋新語言
•新表現主義(Neo-Expressionism, 1958-83):限制傳統音樂素材,改加入各種抽象、實驗美學


《給絃樂團的協奏曲》是希納斯特拉受到「委內瑞拉國家文化和美術學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Culture and Fine Arts of Venezuela)委託而創作的作品。此曲以希納斯特拉1958年創作的《第二號絃樂四重奏》(String Quartet No. 2 , Op. 26)為基底下去擴展而成。在節奏和旋律輪廓上,原始的絃樂四重奏版本和阿根廷的舞蹈及歌曲有著強烈的連結。然而1965年,當希納斯特拉決定將此曲改為《給絃樂團的協奏曲》時,他已經相當擅長在作品中運用十二音技法(Dodecaphony)、序列主義(Serialism)、魔幻超現實主義(Magic Surrealism)等現代技法了。因此,他選擇模糊化作品和民謠的連結,無縫融合傳統與現代元素。在這部作品中,我們除了可以觀察到希納斯特拉對絃樂技巧的創新運用,也可以感受到他對複雜節奏的掌握度。此曲無論是節奏的活力、結構的多樣性,還是情感的深度,對觀眾和演奏家來說都深具吸引力,是一首強大、展現豐沛能量及想像力的作品。


鬼才推崇的耀眼新生代

此次音樂會,克萊曼和波羅的海絃樂團也將向臺灣觀眾介紹備受他們肯定的年輕鋼琴家——歐索金斯。歐索金斯為拉脫維亞音樂大獎(Latvian Grand Music Award,拉脫維亞音樂界的最高榮譽)史上最年輕的得主,同時也是波羅的海絃樂團創團25年來第一位常駐樂團客席藝術家。克萊曼曾說:「我把這位年輕的鋼琴家視為自己人——他是極具天賦的音樂家,前途無可限量。」這次他們要合作演出的貝多芬《G大調第四號鋼琴協奏曲》創作於1805至1806年。在這首協奏曲1808年的首演音樂會上,貝多芬除了親自擔任此曲的鋼琴協奏,還同時發表了《第五號交響曲》(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第六號交響曲》(Symphony No. 6 in F major, Op. 68)及《合唱幻想曲》(Choral Fantasy, Op. 80),由此我們不難想像,這時期的貝多芬擁有豐沛、旺盛的創作能量。在貝多芬的鋼琴協奏曲作品中,《第四號鋼琴協奏曲》以其敏感、柔和、富有哲思、靜謐的美感著稱。這首協奏曲並沒有以宏偉、壯闊的姿態登場,而是以宛如私人密語般的抒情曲調展開。十九世紀的德語期刊《音樂廣訊報》(Allgemeine musikalische Zeitung)曾在1809年評價此曲為「貝多芬有史以來最令人欽佩、最獨特、最具藝術性且最複雜的協奏曲。」這次克萊曼和歐索金斯特別選擇演奏這首作品,想必對於呈現此曲獨特的精神及藝術性有著極大的信心,觀眾可以引頸期盼。


▲鋼琴家歐索金斯(圖|國家兩廳院 提供)


動態與靜態的碰撞,靈魂的修行之旅

下半場的一開始,克萊曼將以坎切利的《默禱》(Silent prayer)帶聽眾踏上一場靈性之旅。坎切利為當代西歐最受重視的作曲家之一,長期和他合作的音樂家除了克萊曼,還包含多位傳奇演奏家,像大提琴羅斯卓波維奇(Mstislav Rostropovich, 1927-2007)、中提琴家巴許米特(Yuri Bashmet, b. 1953)、卡許卡湘(Kim Kashkashian, b. 1952)及克洛諾斯四重奏(Kronos Quartet)等。俄國作曲家謝德林(Rodion Shchedrin, b. 1932)曾如此形容坎切利:「一位具有極簡主義特質的修道者——宛如一座內斂的維蘇威火山。」誠如謝德林所說,坎切利的音樂時常在緩慢、節制、靜謐的氣氛中展開,但不時被猛烈的爆發力打斷,而這些突發性的能量確實宛如火山噴發。

在創作題材上,坎切利經常於作品中探討對立或互補的關係:創造性與破壞性、個人與社會、流亡與回歸、上帝與人……。2007年,適逢羅斯卓波維奇80歲及克萊曼60歲生日之際,坎切利特別以小提琴、大提琴、顫音鐵琴、絃樂團與磁帶(CD)這個獨特的編制創作了《默禱》,並將此曲獻給這兩位即將過生日的親密友人。在他完成此曲不久後,羅斯卓波維奇正巧於該年四月過世,而《默禱》的首演也在同年十月的克羅貝格大提琴音樂節(Kronberg Cello Festival)中登場,用以紀念這位大提琴泰斗。在《默禱》中,坎切利透過淡泊而深刻的氛圍,喚起聽者沉思及內省的能力。他巧妙地在簡約的紋理中,自在、熟練地帶觀眾穿梭於動態及靜態之間。雖然帶有極簡主義的要素,但樂曲中深刻的靈性、飽滿的情感創造了強大的音樂體驗,令人感受到難以忘懷的美麗,並隨之進入寬廣、充滿靈性、宛如冥想的意境中。


膾炙人口的經典,絕無僅有的傳奇詮釋

音樂會的壓軸曲目,是克萊曼與波羅的海絃樂團多年來的代表作——皮亞佐拉《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四季》(Las Cuatro Estaciones Porteñas)。提到克萊曼,確實許多資深樂迷會馬上聯想到皮亞佐拉這位作曲家。皮亞佐拉為阿根廷的國寶級音樂家,在當地,他甚至享有「偉大的皮亞左拉」(el gran Piazzolla)的稱號。他成功將傳統西方古典音樂及美國爵士樂元素,融入阿根廷的探戈舞曲中,從而提升了這種通俗舞曲的藝術性。1997年,克萊曼發行的專輯《向皮亞佐拉致敬》(Hommage à Piazzolla)使西方音樂界開始認識這位南美的探戈大師。《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四季》和韋瓦第(Antonio Vivaldi, 1678-1741)的《四季》(Le quattro stagioni)小提琴協奏曲一樣,其實是「春、夏、秋、冬」四首獨立的作品,但因為作曲家本人將四首曲子連在一起演出,因此許多人將它們視為一套作品(皮亞佐拉的演出順序為:秋、冬、春、夏)。


▲基頓.克萊曼與波羅的海絃樂團(圖|國家兩廳院 提供)

《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四季》最初是寫給小提琴(或中提琴)、鋼琴、電吉他、低音提琴和班多鈕手風琴(Bandoneón)組成的五重奏演出,在1996至1998年,俄國作曲家德斯亞特尼科夫(Leonid Desyatnikov, b. 1955)將此曲改編給小提琴和絃樂團。他除了將每個季節擴充為三個樂章,更將韋瓦第《四季》的元素融入作品中,藉此突顯皮亞佐拉原曲中的情感深度、節奏活力及旋律美感。德斯亞特尼科夫細膩的改編為這首原本就相當精彩的作品增添了新的豐富性,使之成為引人入勝且充滿精力的作品。在探戈舞曲與古典音樂的交相輝映下,聽者得以感受到住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人,在不同季節中體驗到的多變滋味。《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四季》一直是克萊曼與波羅的海絃樂團著名的表演曲目。克萊曼曾表示,皮亞佐拉的音樂令人「同時感受到快樂與悲傷」,而他也是國際樂壇中最擅長捕捉皮亞佐拉這種複雜情緒的演奏家。英國知名網路音樂雜誌《Bachtrack》2021年寫道:「在《向皮亞佐拉致敬》四分之一個世紀後,世界音樂已然成為一種成熟且持續發展的流派,而克萊曼和他的樂團也躋身最優秀的實踐者之列。」如今,《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四季》已經是大家爭相演出的熱門曲目了,但現場聆聽克萊曼與波羅的海絃樂團的詮釋,絕對是樂迷朋友不能錯過的珍貴體驗。

演奏能力卓越、品味獨到的音樂家不在少數,但能引領世界潮流、為人們開闢新疆界的人卻少之又少。10月25日,誠摯推薦大家走入台北國家音樂廳,一睹音樂的先驅者——克萊曼與波羅的海絃樂團帶來的迷人風采。


▲主圖 深受國際樂壇崇敬的拉脫維亞小提琴家基頓.克萊曼(圖|國家兩廳院 提供)


節目資訊與購票

基頓.克萊曼與波羅的海絃樂團

1025基頓克萊曼_1000x380

最新新聞

臺北音樂廳與圖書總館(主圖)_

【MUSICO特別報導】二十年孵一個音樂夢——專訪TSO團長郭佩瑜

10
61
2024.09.18 / 音樂新聞 / 樂壇動態
成軍超過半世紀,作為首善之都的代表性古典音樂團體,臺北市立交響樂團(Taipei...詳全文
WhatsApp Image 2023-11-03 at 04.17.11 - porto(主圖)

【MUSICO焦點專文】溫柔的擁抱,炙熱的抗爭——巴西音樂傳奇:吉貝托・吉爾

10
764
2024.09.13 / 音樂新聞 / 樂壇動態
「音樂是我的語言,伴我看見世界。」——吉貝托・吉爾 身為一位多次獲得葛萊美...詳全文
9.8位歌手大合照,左起曾文奕、趙方豪、馬提歐.羅瑪、瑪麗亞.傑利克、丁一憲、達莉亞.瑞巴克、李增銘、謝銘謀_

TSO年度歌劇《藝術家的生涯》(《波希米亞人》) 國內外歌手齊聚一堂 定裝展現波希米亞式的浪漫與自由

3
245
2024.09.11 / 音樂新聞 / 樂壇動態
2024年為義大利歌劇大師浦契尼逝世百年,亦為臺北市立交響樂團(以下簡稱TSO)...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