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ICO特別報導】國樂前行,聲響未竟——臺北市立國樂團《國樂交響》 - MUSICO

【MUSICO特別報導】國樂前行,聲響未竟——臺北市立國樂團《國樂交響》

18
626
2025.10.21|採訪‧文/陳軒慧

在音樂發展的長河中,傳統與現代的界線從未靜止,時間的推移也不曾默默無聲。回溯半世紀前「向日葵樂會」成立初始,一群年輕音樂家以實驗與理想為志,為臺灣音樂開啟了嶄新的軌跡。如今數十載年歲過去,當他們再次以樂音交會,我們將如何看待閱歷在其中留下的軌跡,以及形式革新之中,國樂與未來的深層對話?

在臺北市立國樂團將於10月25日晚間七點半登場的音樂會「國樂交響」中,將由鄭立彬指揮,首演兩首委託創作:游昌發的《五聲音階交響曲》 與温隆信的第十二號交響曲《超越》,中間穿插已故作曲家馬水龍所作、陳中申編曲的《梆笛協奏曲》,這首曲子作於1981年,曾活躍於廣播、電視節目,在臺灣人共同回憶中佔有重要位置。本次由編曲者暨當年首演者:梆笛家陳中申再次擔綱獨奏,令人夢回八〇年代氛圍,再睹馬水龍創作風采。三部大型作品並列,共同織出當代臺灣的國樂版圖。




五聲音階交響曲:以五聲為骨,構築東方交響

「五聲音階是國樂中最常見、最標誌性的元素,早在十九世紀,德布西就將五聲音階運用在作品中,讓世人聽見它的樣貌。這次受到臺北市立國樂團的委託,我便選擇以五聲音階為骨幹,寫作給國樂團的交響曲。原本以為會相當容易,想不到卻遭遇極大的困難。」在接受訪談時,《五聲音階交響曲》的作曲者游昌發大方分享創作歷程,毫不諱言自己體驗的挫敗。

「我現在甚至可以坦誠地說:我是沒有資格寫作這首曲子的。因為相比於西洋樂器,我對國樂器的聲響、音質了解不夠,至少,沒有那麼直覺的聽覺記憶,因此在配器方面非常辛苦。不停地找資料,解決音高、音長、音量上各種問題,可以說是從頭認識傳統音樂的聲音,了解了許多前人未考慮到的事,有些後悔,也十分荒唐。幸好我的學生洪敦遠從小學習國樂,對樂器了解透徹,幫了我非常大的忙。」


▲作曲家游昌發(圖|臺北市立國樂團提供)

《五聲音階交響曲》共四樂章,符合傳統交響曲形制。沒有標題,亦不刻意引導意境,只是任由五聲音階為核心元素系統性發展,形成動機、形成對位,直至建構出清晰的音樂世界。在帶有實驗意味的嘗試中,用講求精確的理性精神,一點一滴創造感性的張力。五聲音階在強烈的民族氣質、濃厚的敘事能力外,是否能以「純音樂」的形式存在,用嚴謹而宏大的架構吸引聽眾,這個命題看似三言兩語道盡,實則相當困難。

「作曲不能僅憑感覺而行,而是有嚴格的邏輯與方法,一條旋律,如何接應到下一條旋律,都是既理性、又感性的。」游昌發表示:「學習作曲的第一件事,就是對位與和聲的訓練。然而要熟悉這兩者直到靈活境界,傳統的教學很難達成。我自己在學校教了幾十年的對位法,然而直到2006年寫作合唱曲《陽關三疊》,八部、七部、六部自由運行,我才敢說自己真正懂了對位。」

對於國樂未來的發展,他延續自己在本次創作歷程中體驗的心得:「西洋古典音樂和傳統音樂在學生的訓練和要求上截然不同,當代的國樂作曲家需要對所有國樂器有充分的了解,同時有著西方音樂的耳朵、對和聲與對位的掌控,以及音樂上的感性。」他更補充一句:「像洪敦遠這樣的,就很好!」


第十二號交響曲:從《超越》出發

談起第十二號交響曲《超越》的創作,作曲家温隆信自己都有些不可置信的情緒。

「我用了三十年才寫完整整五首交響曲,然而從六號寫到現在的第十二號,卻只花了五年時間。」


▲作曲家温隆信(圖|臺北市立國樂團提供)

自2019年起接連受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文化部、客委會等單位委託創作,其中有長達九十分鐘的大型作品,動員近五百人演出;也有以客庄區域為主題的《臺灣客家369樂章》。2020年受全球疫情影響,温隆信長時間閉門家中,在後院園藝中獲得靈感寫出第十號交響曲,遂命名為《大地之歌》與馬勒遙相呼應。一連串爆發式創作宛如命運巧手推就,令他在今年寫完第十二號交響曲時深有所感,便以「超越」命名,象徵自身在創作技巧與精神層面的變化。

第十二號交響曲《超越》是温隆信首次為國樂團創作的大型作品,四個樂章分別為〈秋思〉、〈天黑黑、溫泉鄉的憧憬、什錦溫泉歌〉、〈客家.客家〉、〈舞與動〉。在與北市國團長鄭立彬討論中,兩人一致認為這是填補國樂大型交響作品空缺的大好機會。團長同時希望此曲能融合閩南、客家及原住民族群的音樂元素,同時加入爵士樂團以增添色彩。温隆信於是將北投溫泉鄉流傳的那卡西曲調也融入樂曲,幾經思考,又加入了甘美朗小組參與演出。許多時空與文化的音樂熱鬧相聚,除令人好奇它們相結合的過程,也為臺灣國樂寫下奇妙而獨特的篇章。


▲指揮鄭立彬與臺北市立國樂團(圖|臺北市立國樂團提供)

「思考如何將一般人認為的『俗』轉化為『雅』十分有意思。」温隆信分享:「四十歲以後,我作曲就不再打草稿,直接手寫下腦中樂音。每天規律作息,專注工作十小時,站著作曲,避免久坐疲勞。一般一個半月至五個月可完成一首交響曲,完成《超越》則花了三個月的時間。」

雖然生活恬淡,創作時專心一致,但延續著向日葵樂會的精神,温隆信也相信音樂能夠關照社會,喚醒觀眾心中的共鳴。

「作曲家不能孤芳自賞,作品中必定留有某些教育與文化意義。」在被問及「國樂交響」與一般國樂作品的差異時,温隆信進一步表示:「一般的國樂曲與交響曲在織度與響度上差異非常明顯。且國樂並未建立像古典音樂那樣的嚴謹系統。國樂器個性強烈,但音量參差,需重新設計配器與結構。另外也需考慮低音層的支撐、整體音響的立體感,還有和聲、音量平衡,對位等面向都極具挑戰,非常燒腦。」

至於確切的差異為何,他則認為應讓音樂自己說話:「親自來聽,就知道了。」

半世紀時間過去,歷史一次又一次驗證——音樂從來不是凝滯的傳統,而是不斷「超越」的生命。游昌發以五聲音階探尋東方秩序的奧祕,温隆信以交響筆法構築當代臺灣的多元聲景,他們的作品在不同方向上開出枝枒,卻同樣朝向一個共同的核心:以音樂為語言,追問文化的未來。10月25日晚間七點半於臺北市中山堂中正廳,臺北市立國樂團的《國樂交響》,不僅是對歷史的致敬,更是對未來的提問——當國樂前行於交響之途,聲響將如何繼續生長?答案,或許就在樂音開始的那一刻。


▲主圖 指揮鄭立彬(圖|臺北市立國樂團提供)


節目資訊與購票

國樂交響

Web

最新新聞

Kirill Gerstein   Pianist 2018
Photo: Marco Borggreve

【MUSICO 特別報導】不以冠軍為名,從大賽光環到藝術本質的追尋——專訪鋼琴家基里爾.格斯坦

18
961
2025.10.17 / 音樂新聞 / 特別報導
今年歲末,臺灣樂迷將迎來2001年魯賓斯坦國際鋼琴大賽首獎得主、鋼琴家基里爾.格...詳全文
彭孟賢團長(主照片)

【MUSICO特別報導】一條揹巾,百萬個夢想,用歌聲織就客家文化的柔韌力量——專訪國立客家兒童合唱團藝術總監暨指揮彭孟賢

14
3,608
2025.09.23 / 音樂新聞 / 特別報導
國立客家兒童合唱團2025年度專場音樂會《揹帶个愛》,從八月起盛大登場。這場在臺...詳全文
eduardus_lee_20230619_GOK_Goodson_117(主照片)_

【MUSICO特別報導】台北室內合唱團國際大師系列:跨越世紀與文化的共鳴——專訪指揮家班傑明·古德森

19
6,053
2025.08.28 / 音樂新聞 / 特別報導
在古老的英國教堂裡,合唱聲宛如光束穿透石牆與穹頂,為無數心靈帶來慰藉。這份悠遠的...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