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7|採訪‧文/
陳佩珊
今年歲末,臺灣樂迷將迎來2001年魯賓斯坦國際鋼琴大賽首獎得主、鋼琴家基里爾·格斯坦(Kirill Gerstein)的獨奏會。這位被譽為能讓鋼琴「歌唱」的藝術家,不僅以精湛的技巧駕馭琴鍵,更透過深具哲思的詮釋,賦予每場演出獨特的魅力。12月22日,他將在國家音樂廳帶來一場探索浪漫樂派精髓的獨奏會,透過布拉姆斯與李斯特的經典作品,展現一位持續追求精進、充滿能量的鋼琴大師風采。
打破界限的音樂觀
格斯坦1979年出生於俄國沃羅涅日,14歲移居美國。與許多同年代的蘇聯孩子一樣,古典音樂是他成長過程中的日常,但家中的爵士黑膠唱片卻為他打開了另一扇音樂之窗。他回憶道:
「我的父母收藏了許多爵士黑膠唱片,我記得喇叭裡偶爾會傳出奧斯卡·彼得森(Oscar Peterson)美妙的音樂。」在母親與學校老師的鼓勵下,他開始憑著好奇心用耳朵即興彈奏,這種跨越古典與爵士的早期體驗,為他日後的音樂觀奠下了獨特的廣度。
對格斯坦而言,古典與爵士音樂之間並無不可逾越的界線,他表示:
「我認為音樂領域裡的界線非常人為。無論是古典還是爵士的偉大音樂家,他們都在追求相似的東西:良好的節奏感、有趣的和聲,以及某種自發性。或許表現手法不同,但音樂的本質是一致的。」
然而,儘管他如此相信,在青少年時期,他仍舊意識到自己必須在兩者之間作出抉擇。最終,他決定將精力專注於古典音樂,關鍵原因在於鋼琴擁有永無止境的音樂寶庫。他說:
「幾乎所有偉大的作曲家都將他們最深邃的思想獻給鋼琴,內容之豐富,一生都無法完全探索。」
專攻古典鋼琴後,格斯坦於2001年獲得第十屆魯賓斯坦國際鋼琴大賽首獎,一夕成為國際樂壇矚目的新星。然而,他坦言,比賽只是職業發展的一部分,他始終提醒自己不應只以「冠軍」為名。他說:
「比賽是目標與學習的機會,而不是終點。我努力把自己從『大賽得主』轉化為『基里爾·格斯坦』。」至今,他仍持續探索個人獨特的聲音,並將生涯發展視為不斷實驗與精進的過程。

▲鋼琴家基里爾·格斯坦(圖|© Marco Borggreve、國家兩廳院提供)
作品本位的演奏哲學
對格斯坦來說,舞台上最重要的不是演奏者或樂器,而是作品本身。他深信,每一首作品都是一個擁有獨立生命的個體。這些經過數百年歲月洗禮,至今仍被演奏和思考的作品,展現出驚人的魅力與生命力。因此,他的使命是將作曲家以音符記錄的思想化為真實,讓作品的生命得以在演奏中完整展現。這份核心理念也驅動著他的一切努力——將自己視為媒介,為的只是讓作品最純粹的本質發出聲音。
在他眼中,每一次演奏都取決於當下的狀態和氛圍,是一個高度情境化的過程。每個樂句都有其獨特的功能與性格,他說:
「有的段落偏重技巧展現,有的段落則模仿人聲歌唱,或追求弦樂四重奏般的質感,演奏者應該順應作品本身的需求,而非單純追求自我表現。」
這樣的理念,也體現在本次音樂會的選曲上。格斯坦選擇將李斯特與布拉姆斯並列演出,這兩位作曲家常被視為浪漫樂派的兩大對立面。李斯特熱衷於將音樂與文學、會畫結合,創造充滿故事性的「標題音樂」;而布拉姆斯則專注於音樂本身的純粹表達,是「絕對音樂」的代表。然而,格斯坦認為,兩者雖理念不同,卻皆深受貝多芬影響,且彼此尊重。將兩者的作品放在同一晚演奏,並非刻意對立,而是在讓這些擁有獨立生命的作品,在同一個舞台上各自發聲。他期盼透過這種方式,呈現浪漫精神中既嚴謹又奔放、既內斂又澎湃的多重面貌。
聚焦音樂會曲目
以布拉姆斯的《第三號鋼琴奏鳴曲》的第二樂章為例,這首作品便是以詩歌題詞開篇,展現出超越單純「絕對音樂」的面向。格斯坦指出,這部作品的最大挑戰在於布拉姆斯試圖用鋼琴模仿管弦樂團的音響效果,彷彿是一首
「為鋼琴而寫的交響曲」。
在準備這類大型作品時,格斯坦認為練習本身就是一種心靈沉澱的過程,如同冥想一般。他強調,最重要的是保持彈性,讓身心自然地進入演奏狀態,才能真正與作品對話。除了日常練習之外,他更會從整體結構著手,反覆想像作品的開頭、中段與結尾,從宏觀視角掌握全曲的起伏變化。
「布拉姆斯的音樂有著建築般的結構美感,」他說,
「演奏者必須呈現細膩的情感表達,也要有駕馭整體架構的能力。」
李斯特方面,他將演繹《但丁詩篇讀後感—奏鳴曲風的幻想曲》與《三首佩脫拉克的十四行詩》。前者以其戲劇張力和高難度的技巧著稱,被視為李斯特最具代表性的鋼琴巨作之一;後者則在抒情與詩意之間展現細膩深情。談到李斯特與文學的密切關係,格斯坦表示自己會主動閱讀相關的詩歌或文學作品,藉此汲取靈感與情感氛圍。
「這並不是要找出音樂與文學間直接的『對照關係』,而是透過閱讀來營造演奏時的心境。」格斯坦認為音樂不像小說那樣有著線性的故事情節,反倒更接近於詩歌的表達方式——充滿暗示、隱喻與多情感層次交織,每個音符都乘載著超越聲響本身的意涵。
他建議觀眾在欣賞李斯特作品時,不妨閱讀相關的文學作品,能讓聆聽體驗更加豐富而深刻。但他也提醒,音樂終究是一種高度個人化的感受,不必強迫自己理解其中的特定含義,只需用心傾聽與感受即可。
格斯坦將這場音樂會視為探索浪漫樂派的絕佳機會,希望呈現兩位大師之間既對立又相連的複雜關係。讓布拉姆斯嚴謹形式中蘊含的澎湃情感,與李斯特華麗而充滿詩意的奔放樂音,在同一個舞台上交織,為浪漫樂派的雙重面貌帶來最精彩的註解。
藝術生涯的多重面向
除了演出,格斯坦亦長期投身教育,現任柏林漢斯·艾斯勒音樂院鋼琴教授。疫情期間,他策劃線上講座,嘗試藉由跨界對話拓展教育的可能。在他看來,演出與教學本不應分割,正如十九世紀的音樂家一樣,兩者相輔相成。舞台經驗滋養教學,而與學生的交流又不斷回饋至演奏。他同時視自己為學生、老師與演奏者,樂於與學生一同探究作品。談到舞台,他表示自己幾乎享受表演的所有面向——從腎上腺素的湧動、與觀眾的交流,到鋼琴與經典作品帶來的無窮探索。他笑言:
「若不享受演奏,那將是一種極為痛苦的生活。」
談及再次來到臺灣,格斯坦回憶起2017年的訪臺經驗,對臺灣觀眾的熱情與專注記憶猶新。他形容臺灣是一個文化底蘊豐富的地方,不僅有迷人的氛圍,也有令人難忘的美食,他期待這次重返舞台,再次用音樂與臺灣觀眾交流對話。他也鼓勵觀眾走進音樂廳。他說:
「就像走進美術館欣賞藝術作品,了解創作背景的確能增添欣賞的深度,但即使對作品一無所知,音樂依然能直接觸動人心。」
作為魯賓斯坦大賽的首獎得主,格斯坦曾站在光環之下,但他深知真正的使命在於傾聽作品本身的聲音。比賽讓世界認識他,音樂卻讓他認識自己。每一個音符、每一次起伏,不僅展現技巧,更承載他對作品本質的探究——將歷經時光洗禮的樂曲喚醒,與觀眾共享最純粹的情感。布拉姆斯的宏偉沉穩與李斯特的華麗激昂,在格斯坦的演奏中交織重生,這不僅是大師作品的再現,更是一位鋼琴家從冠軍光環走向藝術本質的旅程,一次傾聽、感受與對話的邀請。
▲主圖 2001年魯賓斯坦國際鋼琴大賽首獎得主——鋼琴家基里爾·格斯坦(圖|© Marco Borggreve、國家兩廳院提供)
節目資訊與購票
2025凱基文化藝術基金會 基里爾.格斯坦鋼琴獨奏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