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ICO特別報導】一條揹巾,百萬個夢想,用歌聲織就客家文化的柔韌力量——專訪國立客家兒童合唱團藝術總監暨指揮彭孟賢 - MUSICO

【MUSICO特別報導】一條揹巾,百萬個夢想,用歌聲織就客家文化的柔韌力量——專訪國立客家兒童合唱團藝術總監暨指揮彭孟賢

7
94
2025.09.23|採訪・文/陳佩珊

國立客家兒童合唱團2025年度專場音樂會《揹帶个愛》,從八月起盛大登場。這場在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 (8/20)、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音樂廳 (8/31) 及臺北國家音樂廳( 9/29) 巡迴演出的製作,不僅是合唱藝術的精彩呈現,更是一場關於愛、傳承與展望的時代對話。音樂會以客家婦女揹負嬰孩的揹巾為核心意象,象徵客家文化在傳統與當代、在地與國際間的柔韌傳承。本篇專訪邀請到合唱團的靈魂人物——團長、藝術總監暨指揮製作人彭孟賢,透過她的視角,深入解析《揹帶个愛》的曲目巧思與文化意涵,並分享她如何從臺灣客家土地出發,帶領這群孩子走向世界舞台的動人故事。


小小文化特使的誕生:以天籟為名,為客家而唱,為世界音樂而唱

2019年,指揮家彭孟賢應客委會邀請,以客籍身分籌組國立客家兒童合唱團。這位享譽國際、屢獲世界大賽肯定的指揮家,長年致力於推廣合唱藝術,也對客家文化懷有深厚情感。她將全部熱忱傾注在這群孩子身上,親手打造出一個為客家而唱的天籟兒童之聲。

合唱團由來自北臺灣五大縣市、年紀從國小三年級到高中一年級的六十多位團員組成,是全臺唯一的國立客家兒童合唱團。憑藉彭孟賢卓越的音樂素養與豐富的指導經驗,孩子們的歌唱技巧快速進步,成立短短四個月內便登上國家音樂廳。此後,他們的身影更頻繁現身總統府音樂會、雙十國慶大典等國家級重要場合,演出佳績獲得熱烈迴響。

談及如何帶領孩子們締造這樣的成就,彭孟賢說,透過她所創的音樂教學系統將音樂教育教授兒童的學習中,成為孩子們生命中的一部分。她提到,音樂教育不只是技術訓練,更是一種啟發、指導與激發。「音樂教育,你要給這些渴望音樂的孩子什麼內容?藝術啟發、訓練指導、音樂激發,如何透過系統化音樂教育教導兒童學習,對我來說,身為一位指揮家、音樂教育家,培育教導未來音樂種子極重要的事。」

在演唱的訓練上,她不僅注重氣息控制、共鳴位置與發聲技巧,也格外強調情感表達。她微笑說,「試著走進孩子的世界,能引導出最真實的聲音。從兒童的視角引導快樂、自信與教導精闢的音樂,精緻、細膩、厚實豐富音色的同(童)聲。」


▲彭孟賢卓越的音樂素養與豐富的指導經驗,讓孩子們的歌唱技巧快速進步,成立短短四個月內便登上國家音樂廳。(圖|國立客家兒童合唱團提供)

彭孟賢將教學比喻為「解鎖迷宮裡的小寶藏」,讓孩子們在挑戰與成就中享受學習,就像一場場闖關遊戲。除此之外,她也鼓勵團員們多元參與,包括臺前、幕後、觀眾席上,甚至學習分享聆聽感受,從每一個角度感受音樂的多重面貌。她讓孩子們明白,合唱不只是學習唱歌,更是引領他們走進音樂、走進生命旅程的起點。


以客家揹巾為意象的音樂篇章

談到本次音樂會《揹帶个愛》的主題靈感,彭孟賢說:「揹巾是客家婦女育兒的象徵。在農耕時代,婦女常用長布揹帶背著嬰兒勞動,空出雙手務農,孩子則在背上安穩入睡。」有了這個清楚的意象,她找到了來自客家詩人張芳慈的詩作〈揹帶〉。她特別提到,詩中那句「臭臭的奶騷味」,就是許多客家人共同的童年記憶,也成了她構思這場音樂會的主題發想。「它代表著孕育、成長與傳承,也象徵客家文化代代相連、既溫柔又堅韌的力量。」整場音樂旅程,便從這條富含情感的「揹帶」展開,帶領觀眾踏上尋根之旅。

上半場的曲目聚焦於客家音樂,彭孟賢說:「客家音樂不只是傳統,更有與時俱進的生命力,觀眾將聽到傳統的客家山歌與當代新創作品相互輝映,證明客家文化是鮮活、有機的。」從〈孝親歌〉到傳統山歌,從音樂中彷彿可以看見客家人「煞猛打拚」的精神與生活樣貌。其中〈序·挑擔歌〉以空靈的和聲與鳥鳴融合、〈客家謎歌〉描繪問答的饒富趣味互動、〈青山綠水好風光〉著重在腔調的婉約情歌,如同一幅幅時代的窗景。當代作品部分,彭孟賢秉持「作品傳唱」理念,選唱客委會編印的合唱曲,包含旋律甜美的〈夢想天堂〉、意涵深遠的〈大樹伯公〉,以及腔調融合的〈我想和你唱〉等等,展現客家語言的豐富與親和力。

本次演出更安排了兩首委託創作歌曲:取自張芳慈詩作,由温隆信譜曲的〈揹帶〉融合鐵琴、鋼琴、弦樂等現代元素,將傳統情感與現代曲風交織,呼應客家人所經歷過的苦難生活;曾秋仁作詞、陳樹熙譜曲的〈靚靚个中港溪〉則描繪臺三線的風土與人文風貌,展現客家文化的傳統與活力。彭孟賢表示,上半場曲目透過孝道、山歌、情感到育兒,以多元面向描繪客家人的堅韌與柔情,讓音樂成為文化記憶的延續與共鳴。


▲國立客家兒童合唱團2025年度專場音樂會《揹帶个愛》,8月31日於高雄衛武營演出(圖|國立客家兒童合唱團提供)


世界篇章:人聲的無限可能

如果說上半場的客家曲目是文化的「根」,那麼下半場的國際曲目就是藝術的「葉」,讓這棵大樹得以繁茂生長,與世界相連。彭孟賢老師的曲目安排充滿巧思。這趟旅程始於清澈純粹的〈聖母頌〉,簡潔無伴奏的人聲,洗滌了上半場的客家情懷,將觀眾帶回音樂與信仰的心靈對話;匈牙利作曲家喬治·奧爾班(György Orbán)的〈光榮頌〉結構織度嚴謹、節奏鮮明,展現人聲如雷的讚頌能量;黑人靈歌〈Steal Away〉則以暗沉顫抖的音色唱出對生命的渴求與希望。芬蘭作曲家佩卡·科斯帝艾寧(Pekka Kostiainen)的〈雅各的十二個兒子〉,透過吶喊、節奏與音效,展現合唱的戲劇性與趣味性;皮亞佐拉的〈自由探戈〉透過人聲模擬樂器,呈現探戈獨特的張力,為音樂會注入南美熱情。

這些跨越文化與語言的作品,正是音樂偉大之處的體現。當孩子們跳脫客家語的框架,用歌聲演繹不同文化的情感時,他們用歌聲證明,合唱不只是技巧的展現,而是文化、情感與生命的回聲。最後,來自電影《大娛樂家》的壓軸曲〈百萬個夢想〉結合舞蹈與肢體動作,讓孩子們在舞臺上化身夢想的追尋者,也讓臺下觀眾看見自己兒時的夢,找回夢想的力量。這首充滿希望的歌曲,不僅為整場音樂會畫下溫暖的句點,更象徵這群孩子從家鄉出發的歌聲,正朝向世界伸展出去。


▲國立客家兒童合唱團2025年度專場音樂會《揹帶个愛》,8月31日於高雄衛武營演出(圖|國立客家兒童合唱團提供)


透過音樂來重新定義名字:跨越刻板印象的未來願景

展望未來,彭孟賢正帶領國立客家兒童合唱團走出語言與地域的框架,用音樂重新定義「客家」與「兒童合唱」的意義。她選擇以聲音突破標籤、為這個名字注入新的靈魂。每一場演出、每一次共鳴,深度引出音樂的純粹、具體與抽象的音樂語彙所帶來的迷人描繪與本質所帶來的寬廣,讓觀眾亦聽見這個名字背後的深度與可能性。

國立客家兒童合唱團正穩步踏上國際舞台。今年三月,他們首次赴日演出,以純淨、立體的音色驚豔當地觀眾;國際演出正傳遞著她始終堅信的理念:「精緻、細膩、厚實豐厚音色的聲音、忠實詮釋音樂,以及對演出品質的堅持,能超越語言與文化,在世界被聽見。」

這場《揹帶个愛》音樂會,正是國立客家兒童合唱團與世界對話的起點。彭孟賢對觀眾的邀請一如既往地真誠,她相信,即使聽不懂客語或外文,透過字幕與音樂本身的情感,人們依然能感受到力量與震撼,因為音樂,是最能傳遞愛與善意的共同語言。

在彭孟賢的帶領下,國立客家兒童合唱團正以一顆顆清澈純淨的聲音,跨越語言、文化與地域的界限,將來自臺灣土地的天籟之音傳唱於世界舞台。邀請大家親臨現場,一同見證這段由聲音啟程、以夢想延伸的音樂旅程。


▲2019年,指揮家彭孟賢應客委會邀請,以客籍身分籌組國立客家兒童合唱團。(圖|國立客家兒童合唱團提供)


節目資訊與購票

《揹帶个愛》國立客家兒童合唱團2025年專場音樂會

國客兒2025揹帶个愛MUSICO廣告banner

最新新聞

eduardus_lee_20230619_GOK_Goodson_117(主照片)_

【MUSICO特別報導】台北室內合唱團國際大師系列:跨越世紀與文化的共鳴——專訪指揮家班傑明·古德森

18
4,538
2025.08.28 / 音樂新聞 / 特別報導
在古老的英國教堂裡,合唱聲宛如光束穿透石牆與穹頂,為無數心靈帶來慰藉。這份悠遠的...詳全文
Esther Yoo3_

【MUSICO特別報導】冰雪下的狂喜與憂鬱:西貝流士小提琴協奏曲——專訪小提琴家柳愛莎、指揮家后正宇

16
4,399
2025.08.27 / 音樂新聞 / 特別報導
在夏熱未盡的初秋,不妨讓來自斯堪地那維亞的冰雪,為心靈帶來一抹清涼。長榮交響樂團...詳全文
20210410 兩廳3402_

【MUSICO特別報導】相遇詩意時刻——許郁瑛談弗萊德.赫許鋼琴三重奏

23
4,537
2025.08.07 / 音樂新聞 / 特別報導
三十多年來,爵士鋼琴大師弗萊德.赫許(Fred Hersch)以演奏家、作曲家和...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