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3|文/
許芮于
發行唱片超過五十張,七次獲得《留聲機》大獎的挪威鋼琴家萊夫・奧維・安斯涅(Leif Ove Andsnes),睽違十年再次抵臺演出。10月26日晚間於臺北國家音樂廳,安斯涅將演奏葛利格(E. Grieg, 1843-1907)《E小調鋼琴奏鳴曲》、舒曼(R. Schumann, 1810-1856)《嘉年華》與蕭邦(F. Chopin, 1810-1849)《二十四首前奏曲》,透過音樂展現作曲家最為私密的內心世界。安斯涅對這套曲目表示:
「葛利格這部奏鳴曲深受舒曼鋼琴風格的啟發,完全可以作為《嘉年華》的前奏⋯⋯而《嘉年華》與《前奏曲》兩首戲劇般的作品都是在同一時期創作。樂器使用與音樂素材的處理都非常巧妙,熱切的抒情與華麗的技巧交替出現,彼此既相關又形成對比!」 (註一)
出生於1970年的安斯涅,自挪威卑爾根音樂院畢業後,憑藉卓越的技巧與精準的詮釋,獲得全球肯定,登上世界各大音樂廳,舉辦獨奏會並與樂團合作演出協奏曲。《紐約時報》讚譽安斯涅
「擁有非凡優雅、力量與洞察力」 ;《華爾街日報》則評價他為
「同輩中最有天賦的音樂家之一」 。安斯涅也付出許多心思推廣室內樂,他曾擔任羅森達爾室內音樂節的創始總監、加州奧海音樂節的音樂總監,近二十年持續擔任里瑟爾室內音樂節的聯合藝術總監。自1987年起,安斯涅錄製許多獨奏、室內樂與現場音樂會專輯,樂曲涵蓋巴洛克時期至當代。近年安斯涅也維持著年年發行專輯的步調,並多次獲得葛萊美獎提名。
音樂中的歸屬感
在詮釋挪威作曲家葛利格的音樂上,安斯涅的表現備受讚譽。他在2002年與指揮楊頌斯(M. Jansons)及柏林愛樂錄製的葛利格《A小調鋼琴協奏曲》被《紐約時報》評為「年度最佳CD」,並獲得留聲機獎、企鵝指南「三星帶花」評價。
「我從小就演奏葛利格的作品。身為挪威音樂家,我們一定會演奏他的音樂。」 安斯涅說道,
「他的音樂能夠給聽眾一種回家的感覺。葛利格很清楚這一點。」 而葛利格則曾說:「我無法建造像巴赫和韓德爾那樣的宮殿和大別墅,但我可以建造小房子,帶給人們家的感覺。」(註二)15歲時,葛利格進入德國萊比錫音樂院學習孟德爾頌(F. Mendelssohn)、舒曼等人的音樂風格。其畢業後的作曲事業,先是著重在德國重視的傳統樂種,創作如交響曲、奏鳴曲、室內樂作品等。直到後來才展現他在小品、歌曲與戲劇配樂上的天賦。此次演出的《E小調鋼琴奏鳴曲》為葛利格早期創作中最先完成的一首。曲中除了可以感受到他初出茅廬,以略帶生澀的手法表現激動的情緒,也可以看到他試著找尋屬於自己的文化根源,在第三樂章加入了獨特的北歐風格,增添新意。
VIDEO
文學靈感化為音樂:舒曼的《嘉年華》
安斯涅表示,
「葛利格的奏鳴曲與舒曼的《嘉年華》都表達了年輕人的熱情和征服世界的渴望。」 (註三)《嘉年華》給人的印象多半是歡樂、縱情的派對場景。舒曼不以片面的刻板印象創作,而是從文學借鏡。他相當崇尚德國文學家尚・保羅(Jean Paul)書寫小說的方式:在一個主軸故事中不時地「離題」、跳脫故事線,用不同人的觀點來呈現故事,甚至打破第四面牆,讓自己出現在小說中評論情節。《嘉年華》的主軸為「圓舞曲鏈」(waltz-chain)——由三拍子圓舞曲構成——而舒曼在套曲中穿插著二拍子的樂曲,即是學習尚・保羅「離題」的創作手法。透過不同節奏與性格的對比,認識節慶中各色人物、場景與細節,營造立體臨場感。
舒曼為《嘉年華》的每一首小曲都冠上標題,其中不少標題代表著「大衛同盟」(Davidsbündler)裡的成員。舒曼將多位他推崇的藝術家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化為虛構的角色,並組織成「大衛同盟」。這些成員在他的音樂評論與音樂創作中反覆出現。他們以不同角色的觀點評論事情,傳遞新音樂與藝術理念,對抗當時藝術圈的保守派人士。《嘉年華》一曲中也可以聽到這些角色的鮮明個性:舒曼以〈優塞比斯〉(Eusebius)與〈弗洛瑞斯坦〉(Florestan)兩曲演繹自己內、外向的性格;〈克拉拉〉(Chiarina)描繪了日後成為妻子的克拉拉・舒曼(Clara Schumann);〈蕭邦〉(Chopin)、〈帕格尼尼〉(Paganini)則是舒曼相當推崇的音樂家等。舒曼透過華麗的技巧、戲劇性的手法,演繹這些落差甚鉅的個性表現。
私密的心聲:蕭邦《二十四首前奏曲》
蕭邦的《二十四首前奏曲》同樣是由小曲組成,但相較於舒曼的《嘉年華》標題套曲,蕭邦的音樂則完全沒有標題。自巴洛克時期起,作曲家就常以幻想、即興的風格創作前奏曲,引出後續的樂曲。而蕭邦旨不在後面的樂曲,而是將注意力保留在前奏曲「幻想、即興」的特性上。他效仿巴赫(J. S. Bach)的《近平均律鍵琴曲集》,以二十四個大小調為基礎,加以豐富的想像力,創作性格各異的前奏曲。舒曼評論此曲集像是「素描、練習曲的開端,或者可以說是廢墟、鷹之翼、一片狂野的雜燴⋯⋯其中包含了病態、狂熱與令人不適的元素。即使如此,每一首樂曲,都能感受到蕭邦以精緻的筆觸創作而成。」(註四)
相較於蕭邦的其他樂曲,《前奏曲》顯得格外私密。正因「前奏曲」沒有嚴格的架構束縛,他得以隨情境自由表現內心幽微的感受。不論長短,各曲都營造出獨特的氛圍,傾注細膩的情感。蕭邦創作樂曲期間,與他同居的作家喬治・桑(George Sand)形容這些樂曲「喚起了對已故之人的思念、葬禮聖歌的聲響。一些樂章則充滿憂鬱和芬芳的氣息。有時候,它們描繪了窗下孩童的喧鬧笑聲、遠處的吉他聲,或如潮濕樹葉間的鳥鳴,如雪中初綻的淡雅玫瑰。」(註五)
安斯涅曾說:
「每次在編排獨奏音樂會曲目時,我總會試著加入一些從未演奏、或許久沒演奏過的作品⋯⋯能重新演繹那些作品,令人相當興奮。」 (註六)《紐約時報》稱讚他精妙的曲目安排,能夠「引發聽眾深思」(註七)。10月26日晚間,邀請各位前往臺北國家音樂廳,聆聽安斯涅以沉穩儒雅、技藝精湛的演奏,引領我們從三部作品的細微處,窺見浪漫派鋼琴音樂的全貌。
註一:Andsnes, Leif Ove. Notes of Concert.
註二:
萊夫・奧維・安斯涅官網
註三:Andsnes, Leif Ove. Notes of Concert.
註四:Higgins, Thomas edited. Frédéric Chopin, Preludes, Opus 28.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973.
註五:Ibid.
註六:
萊夫・奧維・安斯涅官網
註七:
萊夫・奧維・安斯涅官網
▲主圖 挪威鋼琴家萊夫・奧維・安斯涅 (圖|國家兩廳院提供、© Gregor Hohenberg)
節目資訊與購票
萊夫.奧維.安斯涅鋼琴獨奏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