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ICO焦點專文】打破沉默的音符,悲壯的音樂史詩——布洛赫《所羅門》、蕭斯塔科維契《第十三號交響曲》 - MUSICO

【MUSICO焦點專文】打破沉默的音符,悲壯的音樂史詩——布洛赫《所羅門》、蕭斯塔科維契《第十三號交響曲》

18
4,143
2023.03.03|文/李育潔

國際指揮大師伊利亞胡・殷巴爾 (Eliahu Inbal) 曾於2019年起擔任臺北市立交響樂團 (TSO) 的首席指揮。在三年合作期間,殷巴爾為臺灣帶來他深具國際樂壇肯定的馬勒全套交響曲。2023年,TSO力邀大師擔任樂團桂冠指揮,繼續帶領樂團邁向下一個里程碑。

殷巴爾新樂季的第一場演出,將帶來兩首與他的猶太血統有深厚連結的史詩級巨作:布洛赫 (E. Bloch, 1880-1959) 的《所羅門》及蕭斯塔科維契 (D. Shostakovich, 1906-1975) 的降B小調第十三號交響曲《巴比雅》。為演出這兩部大型管弦樂作品,TSO將與大提琴高炳坤 (Victor Coo) 、男低音格里高利.施卡魯帕 (Grigory Shkarupa) ,以及由合唱指揮彭孟賢 (Meng-Hsien Peng) 帶領的木樓合唱團 (Müller Chamber Choir) 合作,分別於3月18日星期六晚上在臺北國家音樂廳、3月19日星期天晚上在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音樂廳,為樂迷朋友帶來震撼人心的演出。

瑞士裔美籍作曲家布洛赫的《所羅門》,是一首為大提琴及樂團所作的希伯來狂想曲。生於猶太家庭的布洛赫,在1910年代試圖找到自己音樂語彙上的身份認同,並展現他對猶太音樂的詮釋,因而創作了一系列受聖經啟發、以猶太民族為背景的創作。這些被稱為猶太系列 (Jewish Cycle) 的作品除了TSO這次要演出的《所羅門》外,還包含《三首猶太音詩》、為女高音和管弦樂團所作的《前奏曲、詩篇114及137》、為男中音和管弦樂團而作的《詩篇22》,以及《以色列》交響曲。

布洛赫善於以豐富的管弦樂音色製造各種意向,他的作品經常帶有近東民族的特色,透過時而惆悵、時而奔放的情緒營造出極高的渲染力,喚醒人們心中對民族認同的意識。受大提琴家巴爾揚斯基 (A. Barjansky, 1883-1946) 啟發,布洛赫發現大提琴在技巧及音色上的可能性,並決定用大提琴深沉的音質表現聖經中具有智慧的所羅門王。布洛赫曾說:「此曲的獨奏大提琴就是所羅門王的化身,而管弦樂團則代表他身處的世界以及他生命中的經歷。此外,當大提琴演奏出宛如所羅門王講話般的旋律時,樂團則反映著他腦中的思想與智慧。」〔註1〕透過這段話我們不難想像,獨奏大提琴與樂團在這首作品的互動關係是相當有層次的。


▲ 《所羅門王會見示巴女王》(The visit of the Queen of Sheba to King Solomon) |圖 Edward Pointer, 1890, Art Gallery of New South Wales, Sydney, Australia (Public Domain)

1921 年,義大利評論家吉多・加第 (G. Gatti, 1892-1973) 對《所羅門》的評價是:「布洛赫達到了他音樂的完美境界。大提琴時而是旋律優美、帶有抒情性的;時而是雄辯的,帶有強烈戲劇性的光影......符合所羅門的轉世和他的榮耀。」〔註2〕這是一首相當具有戲劇張力的作品,大提琴濃厚的音色帶出深刻的情感。音樂中重複性的節奏及無拘無束的旋律線條,令人聯想到希伯來聖歌的旋律或猶太教堂中的樂音。

除了布洛赫的《所羅門》,俄國作曲家蕭斯塔科維契的第十三號交響曲,也是一首和猶太歷史有著緊密關聯的作品。這是一首為男低音獨唱、男聲合唱團與管弦樂團而創作的龐大作品,內容取材自俄國詩人葉夫圖申科 (Y. Yevtushenko, 1933-2017) 的詩作《巴比雅》(Babi Yar)。


▲ 1941年10月1日娘子谷大屠殺後,德軍要求蘇聯戰俘掩埋亂葬坑。|攝影 Johannes Hähle, 1941 (Public Domain)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黨在烏克蘭首都基輔附近進行了一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在歷史上被稱作「巴比雅大屠殺」(又譯:娘子谷大屠殺)。這場大屠殺造成約10萬至15萬人喪命,遇難者除了大量的猶太人,還包含蘇聯戰俘、吉普賽人、烏克蘭民族主義者與平民。戰爭結束後,蘇聯的反猶主義和政策企圖讓人們遺忘這場慘案,但葉夫圖申科在1961年寫下了《巴比雅》這首詩,譴責納粹黨的暴行,以及蘇聯政府對猶太人的迫害。蕭斯塔科維契原本選擇將這首詩寫成一首單樂章的作品,但後來他又找到了葉夫圖申科的另外三首詩,並請詩人特別創作新的詩,將此作品擴張成五個樂章的交響曲。

這首交響曲的每個樂章均為一首詩,分別為《巴比雅》、《幽默》、《在商店裡》、《恐懼》及《事業》。除了晦暗,傳遞猶太民族悲哀與憤怒的第一樂章,蕭氏在每個樂章的詩文選用上均有獨特的安排,像是第二樂章的《幽默》及第五樂章的《事業》,原本詩中的句子散發著無憂無慮的氣息,而蕭斯塔科維契則以滑稽、輕快的音樂,搭配時而刺耳的音響效果,帶出諷刺、挖苦的意味,營造出獨特的戲劇張力。葉夫圖申科曾回憶到:「我以前從來沒有想過這幾首詩能夠聯合成這樣,蕭斯塔科維契的選擇讓我相當震撼。他把這些詩按自己的方式解讀,給了它們以前沒有的深度和見解。」〔註3〕

這首交響曲在1962年首演時遭遇來自蘇聯政府的各種干預。當時的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 (N. Khrushchev, 1894-1971) 在首演前就已經大加批評此曲並威脅停演。而演出前也有不少聲樂家及指揮礙於各種壓力而被迫退出,所幸最後在緊張的氣氛中,此曲不但完成了首演,還獲得了觀眾熱烈的支持。儘管首演後,在蘇聯政府要求下,第一樂章《巴比雅》的歌詞被迫進行了調整,但此曲的原版曲譜仍然被偷運出國,在1970年由尤金‧奧曼第 (E. Ormandy, 1899-1985) 指揮費城管弦樂團進行了海外首演,蕭斯塔科維契和葉夫圖申科也都受到高度的讚賞。

無論是身份認同的探索還是殘酷的歷史,布洛赫的《所羅門》和蕭斯塔科維契的《巴比雅》帶我們感受到猶太民族在時間軌跡中的血淚,並激起我們對人性、和平的省思。殷巴爾為以色列籍猶太裔指揮家,此次音樂會特別選了這兩首與自己的猶太血統相互呼應的作品,相信在樂曲詮釋上絕對能帶給臺灣樂迷深刻的感受。

〔註1〕Móricz, Klára, Jewish Identities: Nationalism, Racism, and Utopianism in Twentieth-Century Music,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8), 138.
〔註2〕Guido M. Gatti, 'Ernest Bloch', The Musical Quarterly, Volume VII, Issue 1, January 1921, 20–38.
〔註3〕Wilson, Elizabeth, Shostakovich: A Life Remembered Second Edition,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6), 413-414.


▲主圖 北市交桂冠指揮殷巴爾(臺北市立交響樂團 提供)

節目資訊與購票

【2023 TSO 大師系列】殷巴爾與蕭斯塔科維契第13號-臺北場

【2023 TSO 大師系列】殷巴爾與蕭斯塔科維契第13號-高雄場

蕭13 Musico 1200x800(O)

最新新聞

歌劇女皇喬伊斯.狄杜娜朵《伊甸園》。攝影 Melle Meivogel,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_

衛武營劇場藝術體驗教育計畫首度接軌國際 後庄、仁武國小學生 《伊甸園》與世界級歌劇天后合唱

2
61
2024.05.17 / 音樂新聞 / 樂壇動態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衛武營劇場藝術體驗教育計畫-讀劇課程」首度和國際接軌,結...詳全文
TSO桂冠指揮-殷巴爾Eliahu Inbal 20201126-2020 portrait4370_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55週年 以音樂會、紀錄片等多元活動紀錄關鍵時刻

3
108
2024.05.17 / 音樂新聞 / 樂壇動態
成立於1969年的臺北市立交響樂團(TSO)於今年迎向55週年生日,團慶音樂會【...詳全文
賈西亞_

蕭邦大賽三獎暨協奏曲獎得主 賈西亞.賈西亞鋼琴獨奏會

0
64
2024.05.16 / 音樂新聞 / 樂壇動態
馬丁.賈西亞.賈西亞,首位進入蕭邦鋼琴大賽決賽的西班牙鋼琴家,每年巡迴寰宇,今年...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