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3|採訪・文/
陳佩珊
歷史的洪流中,總有一些音樂在戰火與苦難之際綻放出不朽光芒。貝多芬的《皇帝》鋼琴協奏曲與普羅科菲夫的《第五號交響曲》,正是以宏大音樂語言回應時代震盪的經典。長榮交響樂團將在駐團藝術家梵志登指揮下,攜手俄羅斯鋼琴家阿列克謝.瓦洛金(Alexei Volodin),將於11月7日與9日分別在臺北國家音樂廳與高雄衛武營音樂廳,帶來「遠望新聲」音樂會,呈現這兩部意涵深遠的作品。本篇報導將透過鋼琴家瓦洛金的視角,引領聽眾一窺他對這部經典的獨到詮釋,以及他所秉持的核心藝術理念。
在歷史與當下之間,尋找「真實」的平衡點
自 2003 年在蘇黎世國際蓋扎・安達鋼琴大賽奪冠後,俄羅斯鋼琴家瓦洛金便穩健地踏上國際舞台。他以敏銳的觸鍵與精湛的技巧著稱,更對樂曲的精確掌握與深厚的情感層次見長,是當今樂壇兼具理性與詩意的中生代鋼琴家之一。
貝多芬的第五號鋼琴協奏曲以其開頭磅礴的氣勢、輝煌的管弦樂聲以及充滿英雄主義的宏大規模,可說是鋼琴協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勝利史詩之一。它不僅是貝多芬的巔峰之作,更是許多鋼琴家職業生涯的試金石。然而,當許多人沉醉於它耀眼的光芒時,對瓦洛金而言,這部作品的真正精髓,則隱藏在自己與時代的深刻對話,以及對內在的探求之中。他的詮釋觀點帶著哲學般的思辨,也蘊含著對本質的深究。
根據音樂學家的考據,這部協奏曲的標題「皇帝」之名並非作曲家本人所給,但其開頭磅礴而莊重的氣勢,確實讓此標題名副其實。當被問及在演奏這部作品時,是傾向於考究歷史背景,還是憑藉當下與音樂的感性對話時,瓦洛金的回應充滿洞見。
瓦洛金表示:
「事實上,我從未試圖去尋找所謂『符合史實』的演奏方式。畢竟,我們沒有活在貝多芬的時代,頂多只能擁有自己對真實性的理解。」他坦言,單憑感覺演奏的原始作法並不可取,因為那會忽略貝多芬創作時的風格語彙。他強調:
「這時,你的知識、文化素養,以及正確閱讀樂譜的能力就顯得格外重要。」
在瓦洛金看來,歷史考據與當下感性並非對立,而是一種相互映照的動態平衡:
「所有這些都不會排除演奏中的自發性和情感元素——沒有這些,音樂就不會是活的。最終的詮釋,完全取決於藝術家如何看待及理解樂譜,並將其轉化為充滿生命力的聲音。」

▲指揮大師梵志登(圖|長榮交響樂團 提供)
永無止境的挑戰:在經典中尋找新鮮感
對於瓦洛金而言,
「不斷挑戰自我,達到更高的藝術目標」不僅是他的藝術核心,更是他職業生涯的驅動力。在無數次的登臺演繹後,如何避免讓音符失去最初的溫度,並持續為經典注入新的靈魂,正是每一位大師級演奏家都必須面對的考驗。
當被問及如何在這部已被無數前輩演繹過的《皇帝》鋼琴協奏曲中,設定下一個「更高」的目標時,瓦洛金的回答充滿了真誠與謙遜。他表示:
「隨著年齡增長,我們都會有所改變。每次演奏已經彈過無數次的作品時,我們都必須保持真誠、保有新鮮感,並讓感覺持續鮮活——我們不會機械式地重複,而是試圖從中找到更多的美感、色彩與情感深度。」
對他而言,所謂的「更高境界」,並非技術上的炫技或表面的突破,而是對作品內在更深層次的探索。每一次重新踏上舞臺,都是一次全新的發現與挑戰,也正是這種不斷自我超越的態度,讓瓦洛金在當今樂壇上獨樹一格,並始終保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理性」與「浪漫」的平衡交織
貝多芬的《皇帝》協奏曲自誕生以來,被無數鋼琴巨擘反覆演繹,留下豐富而多元的詮釋傳統。從許納貝爾(Artur Schnabel)嚴謹理性的結構掌握,到威廉・肯普夫(Wilhelm Kempff)充滿詩意的浪漫氣質,每個時代的演奏者各自展現出貝多芬音樂的不同面向。而當我們請鋼琴家瓦洛金為自己的演奏風格歸類時,他則展現了不願被單一框架定義的思維。
「『浪漫』與『理性』必須取得良好的平衡,這兩者並非互相排斥。」瓦洛金直言,
「如果你的演奏中沒有某種浪漫元素,你就像一台機器;如果沒有結構與精準度,你就是個業餘者。」
他認為,一位真正成熟的鋼琴家,必須能夠同時掌握這兩方面的能力。理性思維確保了音樂的完整與邏輯,而浪漫情感則為其注入生命與溫度。他坦言:
「我真心希望我兩者兼備,但這最終將由觀眾來決定。」他這份謙遜,也彰顯了身為藝術家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讓每一次演出都昇華為一場與觀眾共同完成的藝術之旅。

▲ 2024年11月25日梵志登首次指揮長榮交響樂團於國家音樂廳演出(圖|長榮交響樂團 提供)
音樂的雙向交流:觀眾與藝術家的相互成就
一場精彩難忘的音樂會,絕不僅是舞臺上的單向獨白,而是演奏家與觀眾共同完成的雙向交流。對瓦洛金而言,現場觀眾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他將這份關係比喻為一個
「彼此啟發、相互成就的過程。」
「觀眾確實可以為一場好的演出做出貢獻。」他說:
「如果人們是熱情、樂於接受且專注於藝術家正在做的事情,那麼藝術家就有更大的機會發揮出他的最佳水準。同樣地,當藝術家全心投入,真誠地奉獻自己的最佳狀態時,觀眾自然而然也能獲得最大的收穫。」
對瓦洛金來說,藝術的最高境界不在於征服,而在於傳遞。他更進一步分享
:「在我最享受的舞臺時刻,總會出現一種非常特別的感覺——那就是音樂在被重新創造的那個當下,所產生那種極致的驚嘆感覺。」這種由演奏家與觀眾共同創造的獨特氛圍,讓每一次的演出都成為一次不可複製的藝術體驗。
「遠望新聲」音樂會不僅向兩部誕生於動盪年代的經典致敬,也讓我們思考偉大的藝術如何超越時空的隔閡,在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中,持續保有其生命力,成為不朽的存在。鋼琴家瓦洛金以兼具理性與感性的詮釋觀,重新探問貝多芬作品的精神本質——那份源自人性深處的力量,如何在當代依然能夠鮮活共鳴。
對演奏家而言,每一次演出,都是與時代的對話;而對觀眾而言,則是透過音樂重新感受自己與世界的距離。經典的魅力,不在於固定不變,而是它在每一次被傾聽與回應中,悄然綻放新的生命,讓藝術在當下,仍能與我們心靈產生深刻共鳴。
▲主圖 俄羅斯鋼琴家阿列克謝.瓦洛金(圖|© Marco Borggreve、長榮交響樂團提供)
節目資訊與購票
遠望新聲——梵志登、瓦洛金與E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