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0|採訪‧文/
陳軒慧
一群五年級的孩子們坐在音樂廳裡,等待著《作曲家夜總會》隆重登場。燈光漸暗,音樂響起的那一刻,他們睜大雙眼,緊緊盯著臺上每一位表演者。隨著演出的起伏,有人驚呼,有人節奏擺動,大方給予了比成人觀眾更加熱情的迴響。對許多孩子而言,這是一生中第一次與交響樂相遇。這個經驗不僅打開了耳朵,也敲響心中某種從未接觸過的情感世界。
這是臺北市立交響樂團(以下簡稱TSO)多年來推動的「育藝深遠」交響樂初體驗音樂會所帶來的日常風景。從2005年(民國94年)起,縱使演出行程繁忙,TSO仍每年為小學五年級學生舉辦二十餘場音樂會,至今已吸引近四十萬名學童參與,音樂真正走進生活,成為一個世代不可或缺的記憶。本年度節目《作曲家夜總會》,是特別邀請旅美指揮家林韡函與擅長演出親子節目的劇團「安徒生和莫札特的創意劇場」攜手合作,共同打造結合音樂、戲劇與視覺沉浸式多媒體的交響樂劇場。

▲左:旅美指揮家林韡函(圖|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提供)
藝術的公共責任,不只是演出
五年級,是「育藝深遠」藝術教育啟蒙方案中,設計安排接觸交響樂的年級。在學習發展上,這個階段的孩子已有了進階的理解能力,正值感知敏銳的年紀,更適合領略交響樂的層次與美感。為了更好地根植藝術種子,TSO將交響樂與戲劇演出結合,更加入影像。在選曲上,除了《命運交響曲》、《魔笛》等耳熟能詳的旋律,甚至選入白遼士的《幻想交響曲》。靠著演員與指揮活潑的肢體語言、淺顯易懂的解說,音樂得以沒有隔閡,讓孩子輕鬆融入演出氛圍。
「小朋友們本來就很愛校外教學,而當它是一個音樂性的活動時候,就會跟去其他的地方有一些不一樣的感覺。」大安國小教務主任楊金龍分享。
「在學校裡,舉辦的活動大多是比較小型的表演,或在課本裡有圖片,最多就是看影片。真正走進音樂廳的氛圍,跟在學校聽音樂的感覺差距還滿大的,孩子們的感受會更強烈。當他們聽見音樂聲音配合戲劇效果,他們是會被吸引進去的,這會引發他們的好奇心,甚至有小朋友分享:『老師,上次聽到的那段音樂,我回家有查…』比起我們單方面輸出,活動得到的回饋會更多。」

▲ 「安徒生和莫札特的創意劇場」演員為小朋友介紹古典音樂(圖|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提供)
從教室到現場,讓藝術真正扎根
興奮的情緒從孩子登上遊覽車展開序幕,直到演出落幕仍持續發酵。除了特意安排的節目設計,老師們在教學現場的引導亦功不可沒。行前的引導、指導音樂廳注意事項、現場維持秩序、事後於課堂上討論心得,一個活動可激起重重漣漪。於蘭雅國小任教音樂課的曾于珊老師表示:
「像白遼士的《幻想交響曲》,裡面的愛恨情仇非常的多,而且總共有五個樂章。我們在來之前會先教到這些樂派的差異,告訴學生典型的交響曲四樂章模式。那麼在表演之後,學生就會反映說:『今天我學到五個樂章的!』,他們會驗證到原來在課堂上學到的東西,與現實是有關聯的。我們就可以在後續的課堂裡繼續延伸。我覺得『育藝深遠』這個活動,確實開啟了孩子對古典音樂的興趣。」
出生在網路與手機極為普遍的現在,孩子們接觸音樂相對容易。對此,曾老師也分享:
「現在的小朋友喜歡K-Pop、喜歡抖音,古典音樂相對不容易聽到。有了這樣一個入門磚,他可以更廣泛的去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像這樣把古典音樂藉由現代模式帶到生活中,多給一些養分,他自然而然就能在心中滋養,自行找古典音樂來聆聽,甚至認識流行音樂中本來就有的古典音樂元素。」
「這並不是一個強制的填鴨教育,而是用戲劇的方式讓孩子了解音樂家創作的本源,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棒的方法。當然也不只有這樣一種方式,就我以往參加過的其他場次,他們會用各種不同的模式,把這些東西帶進來,讓孩子更加理解音樂的背景。」曾老師如此表示。

▲「作曲家夜總會」以視覺動畫配合樂團演出(圖|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提供)
教育是一場百年大計。對孩子而言,這可能僅是一次難忘的校外教學;對學校老師與行政來說,卻是一場長年累積的美感體驗工程;而對TSO方面,則屬於城市的交響曲,用藝術點亮下一代的眼睛。隨著更多孩子走進音樂廳,更多市民記住了第一次的感動瞬間。「育藝深遠」將成為永遠的進行式,可以是下一個小小愛樂人誕生的契機,也可以就這樣悄悄點綴在臺北人童年的一角,成為美好的回憶。
▲主圖 小朋友與台上音樂家熱情互動(圖|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提供)
|採訪後記|
臺北市政府的「育藝深遠」政策,是由文化局和教育局共同主辦的藝術教育啟蒙專案。 這項政策旨在結合台北市的文化資源,安排國小二到六年級學生參觀不同的藝術場館,並參與藝術表演活動,以從小培養學生對藝術的興趣和欣賞能力。目前的安排為二年級參觀台北偶戲館,三年級參觀臺北市立美術館,四年級於城市舞台欣賞兒童劇,五年級欣賞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演出,六年級欣賞臺北市立國樂團的傳統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