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2|採訪‧文/
陳軒慧
享譽國際樂壇的知名指揮家杜達美(Gustavo Adolfo Dudamel)曾說「音樂不只是藝術,而是改變世界的力量。」臺北市立交響樂團(TSO)長年深耕音樂專業演奏與音樂教育,105學年度起試辦「國小學童音樂劇」及「樂器學習圓夢計畫」,107學年度起正式擴大為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校園音樂工程」,其中「一校一樂團」係透過與學校的合作,讓孩子們有更多學習音樂的機會。時值暑假,正是許多學校展開暑期集訓的時間,孩子們在炎炎酷暑中絃歌不輟,留下了難忘的夏季回憶。
TSO身為臺北市文化推廣的一環,在「校園音樂工程」中佔有重要角色,TSO團長郭佩瑜受訪時表示:
「校園音樂工程是以『文化平權』為出發點,希望透過機制讓小朋友接觸樂器、學習樂器,進而與大家體驗在音樂上分工及一起完成演出的過程,對小朋友而言可以提升自信與紀律,對學校或社會而言是建立團隊合作的基礎,實現音樂平權的理想。」

▲校園音樂工程協助民族國小招生說明會,創造孩子們接觸樂器的機會。(圖|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提供)
其中,東新國小自107年便以弦樂團參與「校園音樂工程」計畫。透過與校長、主任的訪問,看看弦樂團的營運是如何影響學童,如何改變學校的音樂教育環境。
當音樂走進校園
「成立樂團對於中小型的學校來講,可以帶動學校的特色,對學校整體形象,給家長或是給社區的觀感都相當好。」
東新國小校長李家旭任職兩年,積極支持著東新國小弦樂團的運作。在運作的過程中,即使有臺北市立交響樂團的幫助,要從零開始經營一個樂團,依然是件不容易的事。面臨到家長們心中的疑慮,包含了:要花多少時間陪孩子練習?孩子會不會半途而廢?會不會經費不足,過了幾年就無以為繼?等急需解決的問題。
校長表示:
「TSO有到學校來做簡單的演出,例如你要成立弦樂團,就請弦樂的老師來演出。演出完以後就介紹樂器,引起小朋友的興趣,再順勢用家長會的方式介紹給三、四年級的家長,邀請有興趣的家長帶著小孩來報名。所以其實一開始報名滿好的,但後續還是會面臨到一些需要解決的學習問題。」
東新國小學務主任莊沛縈亦表示:
「音樂工程提供學生放學後免費練習的機會,只要願意參加,就可以接觸到學習音樂的機會。期末的成果發表,將錄下的影片播放給全校師生觀賞,是最好的宣傳。經濟補助圓了孩子學習音樂的夢想,也讓音樂教育種子在學校開始發芽。」

▲東新國小弦樂團參與校園音樂工程成果發表會(圖|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提供)
經過多年的努力及溝通,學校獲得家長與學生的支持後,接下來的挑戰便是讓樂團持續營運。音樂工程初期所提供的各項補助,讓許多喜歡音樂卻因經濟壓力而無法學習的孩子有了接觸弦樂團的機會。不少孩子就此喜歡上音樂,即使在初期補助結束以後,也願意繼續上課學習。重複的練習對小孩而言難免有枯燥之處,但固定的成果發表會給了他們學習的目標,讓他們得以自我鼓勵,耐住性子撐過「撞牆期」,直到在台上迎接掌聲的那一刻,獲得難以言喻的成就感。
「學了音樂的孩子,在學習態度和日常的穩定度上,確實比一般的孩子更好。」莊沛縈主任表示:
「有了基礎音樂技巧,再加上演出機會,就更能體驗音樂的美妙。在畢業後的龐大的升學壓力下,若能拉上一首音樂讓轉移壓力,這是我認為學習音樂在國中小甚至高中時期可以看到的效果,也是很多畢業生的回饋。我們經常在歷年成果展邀請畢業生返校共同演奏,他們都很高興能夠回來幫忙學弟妹。也有許多弦樂團畢業生,因為國小參加弦樂團關係愛上音樂,主動報考音樂班並且順利考上,這是我覺得音樂教育對孩子生涯有幫助的地方。」

▲上台前,潭美國小孩子們在後台自主練習。(圖|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提供)
讓旋律成為日常
推行至今,弦樂團正逐漸成為東新國小的學校特色團隊。在校園音樂工程初期補助結束後,為讓辛苦培育的音樂幼苗繼續在校園生根,在校長主持下,學校對外申請了基金會的協助,讓孩子能夠在第一年免除樂器租金,第二年之後則享有租金優惠專案。在考量自身經濟前提下,願意加入弦樂團的家長與孩子都熱忱十足,再加上已樹立起健全的學習環境以及健全的師資,孩子學習的積極程度和家長的配合程度,比起全額補助的時期反而更高。
「我很希望能讓弦樂團有更多演出機會,他們的演出讓更多孩子看到、產生想要學習音樂參加表演的慾望,獲得多元學習的成就感,弦樂團從107學年度成立至今,人數從110學年度剩下22位左右,到今年有47位學生,已經成為全校第二大校隊」莊沛縈主任特別分享。
看著孩子們在舞台表演中獲得成就感,除了家長心中欣慰,老師們也為此感動不已。校長李家旭表示:
「在手機氾濫的現在,人與人之間其實很有疏離感。藉由在弦樂團中練習,孩子們可以暫離3C,打破原有的生活,在樂團中和不同班級、不同年齡的朋友交流,在實際的溝通相處中學習到不只有音樂的事物,還有互助合作的團隊精神,這一點非常可貴。」
TSO團長郭佩瑜分享:
「目前多數學校都已有管樂團或弦樂團,所以我們音樂進入校園的方案也將更多元化轉型,包括小型的演出或導聆進入學校,或協助樂團發展等。即將興建的臺北音樂廳完工後,臺北市將有新的音樂地標,更承載著市民對音樂生活的期待,TSO將持續耕耘推廣音樂,除了校園,我們會把觸角延伸到全齡化的音樂學習與探索,讓音樂成為都會生活中的一部分,更是家庭、社區凝聚力的驅力,實現藝術平權的理想。」
▲校園音樂工程成果發表會,凝聚了家庭、學校、音樂工作者,讓孩子們有跨校觀摩學習並且共同演出的機會。(圖|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提供)
無論孩子將來選擇怎樣的路,有音樂相伴的童年,必然無比幸福。「校園音樂工程」讓許多不曾接觸音樂的孩子學會看譜、拉琴,到能在台上自信演奏,這獨特經歷將永遠改變他們影看待世界的方式。或許再過十幾年,這些曾在校園樂團中受益的小朋友長大成人,帶著自己的孩子再次走進音樂廳,音樂便成為跨越世代的橋樑,更成為城市裡的美麗日常。
▲主圖 校園音樂工程成果發表會(圖|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提供)
|採訪後記|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長期致力於音樂專業演奏與教育推廣,105學年度起試辦「國小學童音樂劇」及「樂器學習圓夢計畫」,107學年度起正式擴大為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校園音樂工程」,透過「一校一樂團」,以政府樂團之公共責任,將多元化的音樂教育課程,主動帶入國小校園,豐富學童的藝術涵養與生活美學,透過音樂推廣的教育方案,逐步實踐文化平權、培養音樂演奏及欣賞人口的理想。
延伸閱讀
【MUSICO特別報導】讓孩子接續下一個樂章——臺北市立交響樂團「育藝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