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ICO特別報導】沒有包袱的傳統:TSO的新時代對話——里柏瑞契、蓋哈特與TSO - MUSICO

【MUSICO特別報導】沒有包袱的傳統:TSO的新時代對話——里柏瑞契、蓋哈特與TSO

0
36
2025.11.10|採訪‧文/李育潔

歷經三年慎重遴選,臺北市立交響樂團(TSO)於今年春天宣布令人振奮的消息——德國指揮家亞歷山大・里柏瑞契(Alexander Liebreich)將自2026年正式出任首席指揮。自2008年首次合作以來,他與TSO多次攜手演出,展現出深厚默契與獨特思維。這段跨越十七年的情誼,也為樂團開啟了新的想像空間。

11月27日感恩節之夜,里柏瑞契將在正式上任前,攜手TSO於臺北國家音樂廳,帶來別具寓意的音樂會。節目由魏本(A. Webern)改編巴赫(J. S. Bach)《音樂的奉獻》當中的〈利徹卡〉揭開序幕;隨後與大提琴家阿爾班・蓋哈特(Alban Gerhardt)合作蕭斯塔科維契(D. Shostakovich)的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下半場則由孟德爾頌(F. Mendelssohn)的第五號交響曲《宗教改革》畫下句點。整場音樂會在古典與當代交會中,預示著里柏瑞契與TSO未來合作的深度與方向。

「在與 TSO 合作時,我總是試著將前瞻性的音樂理念融入當下的時代脈絡。畢竟,若樂團一直演奏經典,那便成為『博物館』了。」在分享這場音樂會的概念時,里柏瑞契特別談到了他對音樂會策劃的看法,他說:「我不會是那種說:『好,因為這些會賣座,所以我們就演德弗乍克的九首交響曲,或者柴科夫斯基的六首交響曲——就這樣吧。』的指揮。當然,我們必須尊重並詮釋交響樂核心曲目,但即便如此,我仍認為我們應不斷思考時代如何發展。」音樂會是否能賣座,常常是許多樂團在規劃曲目時的考量。然而,里柏瑞契認為二十一世紀已過了四分之一,樂團應該做出調整。「我認為我們的責任在於找到平衡」他也強調:「很多人會說,觀眾來聽音樂會,是因為他們熟悉這些作品。沒錯,但同時觀眾也可以抱著『發現』或『重新發現』的心態前來。我們必須把大師作品與新的、當代的,或是重新演繹、重新發掘的優秀音樂結合起來。」


▲2024年里柏瑞契指揮TSO演出(圖|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提供)

里柏瑞契表示,11月27日的音樂會曲目,代表了他未來想引領TSO前進的方向。「我認為在我們——或者說在我故鄉德國的傳統中,巴赫就是一切的起點。無論是對位法、歌唱的理念、和聲結構的觀念,這些基本上都深深扎根於巴赫。然而,演奏巴赫現今容易遇到『是否應該使用古樂風格』、『是否應該使用歷史樂器』的問題,因此,我馬上就想到了魏本。」他接著說:「魏本改編的《音樂的奉獻》結構與理念源於巴赫,但呈現方式則是為現代交響樂團而作。他保留了浪漫精神,卻以更精緻的形式呈現。我認為這非常適合作為音樂會的開場。而且團員們必須非常專注於對位,每個樂器都以獨奏的方式進入,這讓整個樂團得以展現出細膩的風貌。」

為呼應開場的精神,里柏瑞契特別挑選了孟德爾頌的交響曲。「孟德爾頌是開始思考自身傳統的人,在他的音樂中當然有巴赫的影子,特別是巴赫的聖詠。這次我們要演的《宗教改革》交響曲,就直接引用了巴赫的聖詠。而孟德爾頌本身也是完美的對位大師,這一切都是緊密相連的。」里柏瑞契更補充:「我認為《宗教改革》是孟德爾頌最好的交響曲,但同時也是最少人認識的。這部作品從著名的聖詠〈德勒斯登阿們〉(Dresden Amen)開始,一直到第四樂章出現〈上帝是我們堅固的堡壘〉這首聖詠。這整個過程非常有力量,是一種獲得信仰與力量的靈性方式。」里柏瑞契強調,自己並不是一個宗教化的人,而是有靈性的人。在他眼裡,《宗教改革》交響曲傳遞了一種寬廣的普世價值。「從最初一件樂器演奏聖詠,接著越來越多樂器加入,到整個樂團一起演奏。我認為在所有宗教裡,都有相似的概念:先尊重一個人,然後加入其中,逐漸愈來愈活躍。從古希臘、佛教到基督教,各個宗教裡其實都有這種『由一人領唱,再發展成合唱』的傳統。我認為這非常重要。」里柏瑞契說道。



這場音樂會的另一大看點,是由蓋哈特詮釋的蕭斯塔科維契《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曾三度榮獲德國ECHO古典唱片大獎的蓋哈特,在精準的技巧外,總是能以獨特的見解為音樂帶來新意。2021年,他曾以蕭斯塔科維契《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的錄音榮獲國際古典音樂大獎(ICMA),這次與TSO合作此曲相當令人期待。聊到蓋哈特,里柏瑞契分享了一段有趣的故事:「我認識蓋哈特很多年了,他總是積極、直接地詮釋樂曲。他喜歡從樂譜出發,而不是先去想音樂的傳統。我曾經和他在布拉格合作演出德弗乍克的大提琴協奏曲。當時大家都在討論所謂『布拉格傳統的德弗乍克』,但蓋哈特完全不在乎那些,他只在乎樂譜到底怎麼寫。」他也說:「蓋哈特一直保持這種態度:退一步,不要被傳統框住。以蕭斯塔科維契為例,這首作品的美妙就在於,它不斷回望早期的時代,卻又把音樂置入新的時間背景裡。」


▲大提琴家阿爾班・蓋哈特(圖|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提供)

從與蓋哈特的回憶,里柏瑞契延伸討論了TSO的優勢,他說:「很多人會因為『這是傳統』而做出選擇,但什麼才是真正的傳統?有時所謂的傳統不過是習慣,甚至可能扭曲我們內心真正的渴望。就我看來,歐洲有點被傳統這個沉重的負擔困住了。就拿柏林愛樂來說,當他們做出改變,可能就會被人批評『啊,這不是柏林的聲音!』」里柏瑞契興奮地說:「TSO不用背負『我們必須延續某種崇拜式傳統』的包袱。這樣反而更純粹、更自由。我們在舞台上只要專注於:忠實演奏樂譜所寫的東西,同時去思考這部作品到底要表達什麼。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臺灣的古典音樂充滿活力,不斷地在成長。這裡正逐漸成為古典音樂的重要標竿,而臺北早已是許多優秀音樂家嚮往的舞台!」

11月27日於臺北國家音樂廳登場的音樂會,將以橫跨三個世紀的音樂語言,開啟TSO與未來首席指揮的首次對話——既回望傳統,也迎向當代。


▲主圖 TSO候任首席指揮里柏瑞契(圖|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提供)


節目資訊與購票

【TSO特別企畫】候任首席指揮里柏瑞契、蓋哈特與TSO


~ai-23b1faf5-9336-4591-a924-42edd0d5e796_

最新新聞

藝術總監林佳瑩(主圖)_

【MUSICO特別報導】苗北的藝響世界——專訪苗北藝文中心藝術總監林佳瑩

16
1,745
2025.11.06 / 音樂新聞 / 特別報導
臺灣由於地形與族群多元,各地都有獨一無二的文化風景,值得深深探詢、細細品味。例如...詳全文
2025桃園國樂節瞿春泉與樂團_900x600

【MUSICO特別報導】樂音不止,如歌前行——「如歌行玖」桃園市國樂團九周年慶音樂會

18
1,856
2025.11.05 / 音樂新聞 / 特別報導
數字「九」象徵著圓滿與長久,也寓意無限的延續。當桃園市國樂團以音樂會《如歌行玖》...詳全文
吳曜宇

【MUSICO特別報導】一場關於律動與自由的音樂旅程——KSO的無界搖擺

14
3,208
2025.10.30 / 音樂新聞 / 特別報導
當古典的深邃宏大與爵士的自由靈動在同一個舞台上交融,音樂的邊界也隨之被重新描繪。...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