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0|發稿單位/
長榮交響樂團
當時代的洪流奔湧而至,音樂往往成為人類精神最有力的迴響。長榮交響樂團音樂會「遠望新聲——梵志登、瓦洛金與ESO」,以貝多芬最知名的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皇帝》與普羅科菲夫第五號交響曲並置,同一套曲目兩場音樂會,將分別於11月7日晚間七點半於國家音樂廳,及11月9日下午兩點半於衛武營音樂廳舉行,邀請聽眾一同走進歷史的脈動,感受作曲家如何在時局動盪之中,凝鍊出對生命的信念。
資深的古典樂迷們,一定對俄羅斯鋼琴家阿列克謝.瓦洛金(Alexei Volodin)的名字不陌生。自從2003年蘇黎世國際蓋扎·安達音樂比賽(Géza Anda Competition)冠軍後,他便活躍於國際樂壇,與世界各地的一流樂團合作。除演奏最擅長的俄羅斯曲目,他對舒曼、蕭邦、拉威爾、史克里亞賓等人的詮釋也廣受樂評與觀眾青睞,可說是各種風格兼擅的優秀鋼琴家。瓦洛金曾多次來台,與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台北市立交響樂團都有過令人印象深刻的演出。去年底,瓦洛金更與長榮交響樂團合作演出拉赫瑪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澎湃的音樂張力,想必令許多樂迷記憶猶新。本次瓦洛金在眾人期盼下再度與臺灣樂迷相聚,將演繹貝多芬鋼琴協奏曲系列的巔峰之作──降E大調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皇帝》,相信將讓大眾更加認識瓦洛金在音樂上的多元樣貌。

▲俄羅斯鋼琴名家阿列克謝.瓦洛金(圖|© Marco Borggreve)
無論在何處使用,降E大調總給人莊嚴光輝之感。貝多芬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皇帝》寫於1809年4月至5月,法軍圍攻維也納期間。逼近的戰亂不可避免地在作品中留下痕跡,承載了貝多芬對英雄理想的嚮往。音樂在壯闊的氣勢與詩性的內省間交織,映照他身處亂世的憂懼與希望。作品開頭,鋼琴以華麗奔放的裝飾音揭開序幕,隨即與樂團共同構築宏大輝煌的音響。這種「開門見山」的方式與傳統的古典曲式有別,除了是貝多芬在創作上的突破,也是「英雄氣質」的展現。在第一樂章的華麗之後,像是要洗滌觀眾的心靈一般,第二樂章以極其溫柔、靜謐的風格緩緩彈奏,帶來希望。第三樂章再次回到降E大調,以迴旋曲與奏鳴曲混合的結構,帶來振奮昂揚的結尾,呼應貝多芬一貫「由黑暗邁向光明」的精神。
下半場登場的,則是普羅科菲夫《降B大調第五號交響曲》。和皇帝鋼琴協奏曲類似,本曲的寫作過程也和戰爭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普羅科菲夫在二戰邁入尾聲的1944年完成這首第五號交響曲,並自述是獻給「自由而快樂的人類」的讚歌。他以新古典主義的框架,注入大膽率性的節奏與旋律語言:第一樂章莊嚴壯麗,彷彿為歷史立下史詩;第二樂章尖銳而諷刺,充滿舞蹈感;第三樂章深沉哀惋;終樂章則以歡騰卻複雜的能量收束,既有勝利的光輝,也隱含深思的餘韻。這部交響曲是戰爭年代的藝術見證,傳達著作曲家對和平的深切渴望。

▲ 2024年11月25日梵志登首次指揮長榮交響樂團於國家音樂廳演出(圖|長榮交響樂團 提供)
普羅科菲夫曾說過:「我不能說我是故意選擇這一個主題(戰爭)。但我出生於這個充滿喧囂聲的年代,這些音樂本來在我內裡就已經成形,並且充滿了我的靈魂。」1945年1月13日,作曲家本人率領蘇聯國家交響樂團在莫斯科為此曲舉行了首演。演出當天,蘇聯軍隊正越過維斯瓦河進逼德國,後世將此場首演視為戰爭即將勝利的象徵,這首交響曲也在不久後為普羅科菲夫第二度獲得「史達林獎金」。同時期的蕭士塔高維奇的第七號、第八號交響曲,以及亞美尼亞作曲家哈察都量的第二號交響曲,都是以戰爭為題的作品。這些作品記錄了蘇聯人身處的動盪時代,也傳達出即使身處黑暗,藝術仍能帶來希望與哲思。
擔任本次演出指揮的梵志登(Jaap van Zweden),以精力充沛與權威性的音樂詮釋聞名。從去年11月開啟與長榮交響樂團的首次合作,已展現出他引領樂團邁向國際舞台的企圖與成效。在今日,戰爭的陰影依舊在世界某些角落盤旋,人類仍不斷面臨衝突與不安。正因如此,回望貝多芬與普羅科菲夫在至暗時刻創作出的經典,更顯得格外動人──音樂超越時空,既是對苦難的凝視,也是對和平與自由最深切的渴望。長榮交響樂團音樂會「遠望新聲——梵志登、瓦洛金與ESO」,將於11月7日(五)晚間七點半於國家音樂廳,及11月9日下午兩點半於衛武營音樂廳登場,邀請聽眾一同在音樂中感受歷史的迴響,並思索我們當下所共同追尋的未來。
▲主圖 指揮大師梵志登(圖|長榮交響樂團 提供)
節目資訊與購票
遠望新聲——梵志登、瓦洛金與E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