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ICO特別報導】金融世界的神話寓言:衛武營旗艦歌劇《羅恩格林》——專訪導演莎賓娜.哈特曼亨、藝術總監簡文彬 - MUSICO

【MUSICO特別報導】金融世界的神話寓言:衛武營旗艦歌劇《羅恩格林》——專訪導演莎賓娜.哈特曼亨、藝術總監簡文彬

12
138
2025.07.04|採訪・文/陳佩珊

今年是衛武營開館七週年,同時也是歌劇製作邁入第十年的重要里程碑。自2015年《杜蘭朵》起,衛武營已推出15齣備受矚目的歌劇,每每成為藝文界焦點。今年九月,衛武營將盛大呈獻臺灣首度全本演出的華格納歌劇《羅恩格林》。此作為德國萊茵歌劇院2014年原版製作,由導演莎賓娜・哈特曼亨(Sabine Hartmannshenn)將故事場景從中古奇幻世界搬至現代金融企業,賦予全新當代寓意。我們將深入了解這部9月4日至7日於衛武營歌劇院登場的旗艦製作,以及其獨特詮釋背後的藝術理念。


當代語境下的《羅恩格林》:一場關於「相信」的詰問

德國歌劇導演莎賓娜・哈特曼亨以其大膽創新的詮釋手法聞名,並以追求真實與細膩的角色刻畫著稱,這次在衛武營的《羅恩格林》也不例外。她將華格納筆下的中世紀布拉邦(Brabant),大膽地搬到了現代金融世界,讓貴族化身為銀行家。她分享,此構想源起於2008年雷曼兄弟倒閉的金融海嘯餘波,以及德國文化學者約亨・霍里施(Jochen Hörisch)的《你必須相信它:市場的神學》〔註1〕一書,啟發她思考宗教信仰與金錢信仰間的微妙關聯。


▲2014年德國萊茵歌劇院演出劇照(圖|© Hans Joerg Michel/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

哈特曼亨指出,若將騎士乘白天鵝降臨這類神話場景直接搬上現代舞台,實在難以說服觀眾。因此,她選擇把焦點轉向神話背後所象徵的普世渴望與信仰投射。她解釋:「把羅恩格林視為一位普世的救世主,與當今的金錢殿堂,也就是銀行,放在一起思考,這樣的設定讓我深感興趣。」她引用華格納所認同的「相信奇蹟,就是奇蹟的本身」〔註2〕,進一步連結到當代社會對金錢的信任——其價值來自人們的集體信念,正如羅恩格林的力量,也來自於艾爾莎與布拉邦人對他的信任。在她看來,這樣的信任反映了當代的心理狀態,也就是人們在不確定時期渴望有更高力量的出現,同時也輕易相信未經查證的網路謠言,因為「相信」本身就是一種本能。

談到《羅恩格林》裡最核心的禁令——「不問來歷」,哈特曼亨毫不避諱地提出質疑,特別是針對女主角艾爾莎(Elsa)的處境。她直言:「現在你會嫁給一個你完全不認識的人嗎?我無法接受聖杯騎士期望她不問他是誰的這種信仰。這在我們的現代世界已經行不通了,因為現代女性不會那麼笨到去接受這一切。」在她眼中,艾爾莎的疑問是基於人性的合理反應,而非愚蠢,這種詮釋顛覆了傳統對這個角色的刻板想像。哈特曼亨強調,這樣的艾爾莎更貼近現代觀眾的視角——她從一個被壓迫的角色出發,開始質疑、挑戰、甚至違抗禁忌,展現強烈的自我意識。即使最終以悲劇收場,這條追尋自主的路仍值得被看見。


▲2014年德國萊茵歌劇院演出劇照(圖|© Hans Joerg Michel/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


超越善惡:角色間複雜曖昧的人性詮釋

此外,哈特曼亨更進一步挑戰了《羅恩格林》中傳統的善惡二元對立。她說:「作為人類,我們每個人心裡其實都有善與惡的成分。你不能簡單地說歐圖德(Ortrud)是壞人,艾爾莎就是好人,這對我來說有點太簡單了,因為她們倆都具有善與惡的部分。」在她的詮釋中,歐圖德雖然是陰謀的推動者,渴望權力、操控泰拉蒙(Telramund)達成目的,但同時,她也有脆弱與複雜的一面。哈特曼亨特別提到,她刻意安排歐圖德以「私密」的方式接近艾爾莎,甚至「假裝對她有好感」,讓角色互動充滿曖昧與張力。「人們的行為並不總是直截了當的,」她說,「有時正是那些帶著矛盾的舉止,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轉折與新的視角。」她希望透過這些暗示性設計,讓觀眾重新思考角色之間的關係,也探索人性中隱藏、甚至無法被定義的面向。

談到《羅恩格林》的結局,哈特曼亨提出了與傳統版本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在她2014年的版本中,艾爾莎失蹤的弟弟並未現身成為新的救世主。她坦言,這樣的情節安排對她而言太過荒謬且毫無說服力,「人們總在等待某個外來的力量來拯救我們,但這種思維,正是我想透過創作去挑戰和突破的。」她進一步說明:「我們不能一直把希望寄託在外部力量上,因為真正有能力拯救我們的,應該是我們自己。」她期望透過這樣的改編,提醒觀眾,每個人都應為自己的選擇和命運負責,社會真正的希望,則應建立在彼此信任與支持之上。


▲2014年德國萊茵歌劇院演出劇照(圖|© Hans Joerg Michel/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


華格納的開放提問:音樂引導觀眾尋找答案

在藝術總監簡文彬眼中,《羅恩格林》是一部具雙重意義的作品,不僅標誌著衛武營首度挑戰華格納歌劇的里程碑,也是一部相對親近、適合作為「入門華格納」的作品。他指出,相較於晚期如《帕西法爾》或《尼貝龍指環》等龐大厚重、情節密實的作品,《羅恩格林》仍保有義大利歌劇的段落感與旋律性,即便全劇三幕長達約四小時,仍有明確起伏與呼吸空間。「你不會覺得怎麼還沒唱完,」他說,「而是會一步步被劇情帶進去。」《羅恩格林》雖是華格納最後一部以「浪漫歌劇」標示的作品,但已經可見其邁向「樂劇」的創作語法,無論是音樂與歌詞的緊密結合、主導動機的運用等,都展現出成熟的風格輪廓。這部作品處於傳統與革新交界,旋律清晰、段落分明的特質,被稱是「最具義大利風格的華格納歌劇」,甚至義大利歌劇巨擘威爾第,也曾不諱言地表示《羅恩格林》帶給他巨大震撼,進而影響了其後期歌劇如《阿伊達》的創作。


簡文彬也幽默提醒觀眾,面對這樣一部長度與強度兼具的作品,身心準備也很重要:「先把自己身體搞定,進場後就不用想太多,讓音樂帶著你走就對了。」即便不懂德文,也能透過華格納精心設計的主導動機理解劇情發展。例如高音域弦樂象徵聖潔的聖杯意象,木管樂器則映照出艾爾莎的純真——只要沈浸於音樂之中,自然能感受到歌劇中的情感。



導演哈特曼亨則從另一個角度回應「主導動機」的意義。她認為,華格納確實建立了一套極為縝密的動機系統,音樂本身具有高度的指向性與象徵性,但這些元素的價值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需要不斷被重新詮釋與賦予當代意義。「你無法找到一個能持續幾個世紀的固定答案,」她說。「華格納作品的卓越之處,在於它提供了一個巨大的模式,讓每個時代的藝術家都能與之對話。」因此在舞台語彙上,哈特曼亨不綁定特定文化或時代設定,而是運用全球性符號、轉化神話象徵,以拉近觀眾與作品的距離。她強調,導演的核心任務,不只是幫助觀眾「理解劇情」,更要提供一個能與現實產生連結的切入點。「身為導演,我的職責是幫助當代觀眾找到與自身現實的連結,讓作品引起個人共鳴,觸發新的感受。」她指出,《羅恩格林》雖帶有童話與神話色彩,其中的非理性成分,恰好與現代社會對金錢、資訊乃至於權威的「信仰」如出一轍,那種不假思索的信任,是跨時代的心理現象,也正是她希望觀眾從作品中反思的主題。在她看來,華格納作品中關於人性的提問與探究,是跨越時空、能與每個時代對話的永恆命題。


經典與當代的對話:導演手法背後的思維

談及與導演莎賓娜・哈特曼亨的再次合作,簡文彬表示,儘管外界或許會將她的現代化手法視為一種顛覆,但其實這在戰後歌劇導演界早已成為重要風潮。導演們發展出「第二文本」的概念,在不改變音樂內容的前提下,透過時空場景的轉換來賦予作品新生命,點出當代社會處境與觀點。簡文彬指出,這種讓經典與當代對話的手法,在德國等劇院林立、競爭激烈的環境中早已蔚為顯學,不僅開展新的詮釋,也帶來實質的吸引力與話題性。他本人曾指揮過這個製作,認為哈特曼亨的處理相對中庸,並未走向極端,她只是順應了這股藝術洪流。他相信,這種手法能有效吸引觀眾目光,讓經典不再只是遙遠的歷史文本,而能在當代視野中重新被閱讀、被感受,進而挑戰我們對歌劇的既有想像。



展望未來,簡文彬強調:「就是要一直不斷地做」。他希望衛武營所推動的歌劇,不僅是台上的演出,更是深入體驗藝術的媒介。除了大師講座、創意學習工作坊、演前導聆等周邊活動外,這次更特別在劇院外牆打造「時光隧道」展覽,回顧十年歌劇歷程,讓觀眾更貼近歌劇的製作軌跡。

「經過十五齣歌劇的累積,衛武營已準備好邁向下一個里程碑。」簡文彬表示。多年來與觀眾並肩走過,已建立起堅實的觀演基礎與藝術信任。「我想,時候到了,我們可以一起來挑戰華格納,就從《羅恩格林》開始!」他熱情邀請觀眾一同投入這場藝術挑戰,這不僅是衛武營的重要轉捩點,更是一場集體參與的藝術盛會。從舞台上的表演者,到幕後團隊,再到走進劇場的每一位觀眾,都是這段旅程的共創者。衛武營的歌劇之路,也將在不斷的累積與創新中,持續拓展更多可能。

〔註1〕Jochen Hörisch, Man muss dran glauben – Die Theologie der Märkte, Frankfurt am Main: S. Fischer Verlag, 2007.
〔註2〕原文為德語「Der Glaube an das Wunder ist das Wesen des Wunders」。


▲主圖 左/衛武營藝術總監簡文彬、右/歌劇導演莎賓娜・哈特曼亨(圖|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


節目資訊與購票

華格納歌劇《羅恩格林》


延伸閱讀

【歌劇浮世繪】華格納《羅恩格林》——英雄崇拜情結

Musico圖

最新新聞

with Jaap_制式_

【MUSICO特別報導】磅礴命運中的莫札特時光——ESO《命運交響》音樂會獨奏家許佑佳、邱孟璐專訪

22
1,493
2025.07.02 / 音樂新聞 / 特別報導
「命運交響——梵志登X長榮交響樂團」音樂會將在7月11日與7月12日分別於衛武營...詳全文
瞿春泉(新)

【MUSICO特別報導】名家齊聚,撥響時代樂章——「金玉琅琅」2025桃園國樂節開幕音樂會

13
2,318
2025.06.24 / 音樂新聞 / 特別報導
自有紀錄以來,琵琶的珠玉之聲已經在東亞歷史上琅琅撥響兩千多年,行經漢唐盛世,走過...詳全文
穆恩(主照片)_1

【MUSICO特別報導】從琴鍵出發,尋找心底的回聲:ESO《曠世回聲》——專訪鋼琴家阿森尼.穆恩

17
2,764
2025.06.17 / 音樂新聞 / 特別報導
當音樂廳的聲響散去後,回聲會停泊在何處? 6月27與28日,長榮交響樂團將...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