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ICO特別報導】冰雪下的狂喜與憂鬱:西貝流士小提琴協奏曲——專訪小提琴家柳愛莎、指揮家后正宇 - MUSICO

【MUSICO特別報導】冰雪下的狂喜與憂鬱:西貝流士小提琴協奏曲——專訪小提琴家柳愛莎、指揮家后正宇

11
353
2025.08.27|採訪‧文/陳佩珊

在夏熱未盡的初秋,不妨讓來自斯堪地那維亞的冰雪,為心靈帶來一抹清涼。長榮交響樂團將於今年下半樂季的「ESO名家名曲」系列開幕音樂會,帶來芬蘭代表作曲家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 1865-1957)的兩部作品。他以音符勾勒芬蘭的湖泊與群山,蘊藏著古老的民族神話與北國意象。本次音樂會將由指揮家后正宇(Jerry Hou)帶領樂團,從西貝流士的交響詩《波赫約拉的女兒》開啟芬蘭的史詩之旅。隨後,西貝流士小提琴大賽、伊莉莎白大賽的得主——柳愛莎(Esther Yoo)將首度來臺,與樂團共同演繹西貝流士的 D 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下半場,樂團將從北國冰雪的壯麗大地,踏入德國浪漫樂派的情感深處,演出舒曼的第四號交響曲。三部作品皆以張力十足的情緒起伏見長,觀眾將從音樂中感受兩位巨擘如何以獨特的音樂筆觸,刻畫出黑暗與光明、狂喜與憂鬱的鮮明對比。本場音樂會將於 9 月 12 日在臺北國家音樂廳、9 月 14 日於高雄衛武營音樂廳隆重登場。


▲2024年11月25日梵志登首次指揮長榮交響樂團於國家音樂廳演出(圖|長榮交響樂團提供)


「完美並不存在,藝術更應該活在當下」——柳愛莎

小提琴家柳愛莎在美國紐澤西出生,雙親是韓國人,她的成長經歷本身就是一個具有多元文化色彩的精彩篇章。從小便在美國、比利時、德國學習成長,演奏足跡更是踏遍全世界。2008年,年僅16歲的她,成為了第十屆西貝流士小提琴大賽最年輕的獲獎者。她回憶道,那不僅是她人生第一次參加大型國際比賽,更是一場充滿意義的經歷。在芬蘭赫爾辛基音樂廳,與當地的管弦樂團共同演繹西貝流士唯一的小提琴協奏曲,讓她感到非常興奮。她坦言,當時她並未抱持獲獎的期望,因此當她站上決賽舞台時,有如夢想成真。

隨著歲月的增長與生命經驗的積累,柳愛莎表示:「這首協奏曲對我而言經歷了不同的階段。」在大量演奏這首作品後,她一度感到靈感枯竭,於是決定暫時放下。直到幾年前再次拾回,她驚喜地發現:「現在演奏這首曲子,已與我年輕時的感受截然不同。」她解釋,如今她不僅對芬蘭、西貝流士以及作品的時代背景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更將自己的人生經驗融入其中。這份成長,讓她得以從一個全新的視角看待這首協奏曲,並再次從中獲得啟發。從對技術的極致追求,到對情感的真誠擁抱,這份蛻變是她藝術理念洗鍊後的結果。柳愛莎坦言,在藝術的道路上,她正學習放下對「完美主義」的執著,因為她深信:「完美並不存在,藝術更應該活在當下。」這種內在的轉變,讓她的琴音不僅充滿了技巧的光芒,更散發出歷經沉澱後的深刻與溫暖。

在疫情期間,她意外在韓國待了兩年,這段寧靜時光讓她重新審視自己:「拿掉小提琴家或音樂家的角色後,我究竟是誰?」對柳愛莎而言,尋找並認識自己獨特的聲音是當今音樂家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尤其在社交媒體與網路普及的時代,周圍充斥著太多聲音。她認為,首先需要花時間獨處,學會獨立思考,培養自己的直覺。「雖然自己的聲音可能感覺很微弱,但要知道它一直都在,我們需要學習提高它的音量。」這不是天生的能力,而是需要透過不斷學習與實際運用來培養對自己的信任和自信。

除了內在的探索,她也強調從其他藝術形式汲取靈感的重要性。「接觸不同的生活經驗,例如閱讀、看電影、參觀畫廊,或聆聽不熟悉的音樂,能幫助我了解世上存在的事物以及他人的做法。」這個觀念來自她父親的影響——她的父親會閱讀各種與其職業無關的書籍,「這種接觸和洞察力是日常生活中可能無法體驗到的。」她深信,培養自己的聲音不僅對成為舞台上能表達自我的音樂家很重要,對作為一個人而言,活出充實的人生也同樣重要。在今天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她提醒所有音樂家:「為自己留出時間」「學著放大自己的聲音」

談及演奏理念,她說:「對我而言,我更喜歡從音樂和情感的角度來看待作品,而技巧只是為了服務音樂意圖而存在。」她認為西貝流士的小提琴協奏曲最大的挑戰在於「創造芬蘭、斯堪的納維亞的風景,以及西貝流士深愛的大自然氛圍,同時創造戲劇性。」至於她最喜歡的部分,柳愛莎特別提到這首協奏曲的「開頭」,她表示:「沒有其他作品是以這種方式開始的,它需要創造那種冰冷的風景,這部分對我來說非常深刻。」




從芬蘭土地理解西貝流士——指揮家后正宇的詮釋觀點

對於這首協奏曲的詮釋,不僅獨奏家有深刻的見解,指揮家后正宇也因為自己在芬蘭的求學經歷,對西貝流士的音樂產生了獨特的情感共鳴。他分享:「當你置身在芬蘭鄉村時,一定會對音樂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因為你會被那裡的風景和大自然深深啟發。」無數的湖泊和樹木、永晝與長夜的獨特光線,這些都深深影響了西貝流士。除了大自然風光,后正宇也將芬蘭人的性格融入於詮釋中。他形容芬蘭人的個性「話不多,內心卻有著燃燒的熱情」,這份內斂卻又強烈的特質,正巧是西貝流士音樂中的靈魂。 這份獨特的洞見,更來自他老師約爾瑪.帕努拉(Jorma Panula)的口傳心授。這些未被記錄在樂譜上的西貝流士演奏細節,透過其權威詮釋者卡雅諾斯(Robert Kajanus)一代代傳承下來,讓后正宇能以最道地的方式,展現那份屬於芬蘭人內斂卻燃燒的熱情。

音樂會中另一首西貝流士的作品——交響詩《波赫約拉的女兒》,靈感源自芬蘭的民族史詩《卡勒瓦拉》,其中「Pohjola」在芬蘭語中意指「北方」。這位「北方的女兒」是一位劃破天空、帶來光明的半神,西貝流士用充滿想像力的音樂描繪出她編織彩虹的故事。這首作品開頭與《小提琴協奏曲》同樣深沉黑暗,同樣充滿戲劇張力,但不同的是,它是透過大提琴的獨奏來開啟旅程。隨著樂曲發展,能量逐漸堆疊,最後則是以充滿舞蹈感的節慶氣氛作結。后正宇表示,這兩首作品雖使用不同樂器,卻呈現了相似的音樂想法,連續聆聽將會是非常有趣的體驗。

如果說西貝流士展現了北歐音樂的深沉與壯闊,那麼下半場的舒曼第四號交響曲,則將引領樂迷直探歐陸浪漫主義的核心。后正宇認為,這兩位作曲家在心靈深處有著奇妙的連結,他們的人生都充滿了極端的情緒波動,從狂喜到憂鬱,猶如躁鬱型的人格特質。而他們的作品,也忠實地反映了這份內在的起伏,歡快時熱烈如火,陰鬱時則深沉得令人屏息。

舒曼的第四號交響曲展現了形式上的創新,他將四個樂章不間斷地連續演奏,營造出宛如單一長篇史詩的戲劇張力。后正宇表示,這種前衛的創作手法,以及讓序奏動機貫穿於各樂章的巧思,都使得樂曲在結構上更具統一性。雖名為第四號,但這是舒曼在完成第一號交響曲(1840年)後,隔年所創作的第二部交響曲。本次音樂會將演出1851年所修訂的版本,此版本的配器更為厚重飽滿,后正宇進一步說明:「後來的版本中,原本木管獨奏的部分,變成了所有木管樂器一起演奏,而弦樂則採用震音(tremolo)讓整體聽起來更厚實。」這種風格的轉變,可以讓我們一窺舒曼在十年後,如何以一位更成熟的作曲家和指揮家的視角,重新審視並改變自己的作品。


▲指揮家后正宇(圖|長榮交響樂團提供)


在實踐中找到聲音:芬蘭指揮教育的務實哲學

后正宇對於這兩位作曲家音樂語彙的深刻理解,其實與他在芬蘭接受的指揮訓練密不可分。這個北歐國家不僅孕育了西貝流士,同時也以其獨特的指揮教育體系聞名於世。后正宇分享了芬蘭指揮教育獨特且務實的養成之道。他說:「在芬蘭學習指揮的學生,每週都有機會與真正的樂團排練,這就像演奏家練習『樂器』一樣,你需要真正的樂器來練習。當你擁有樂器練習的時間越多,你就會越好。」

后正宇從老師帕努拉身上學到的是幫助樂團,不要干擾樂團。他回憶道,帕努拉的教學方式非常特別。在排練時,他會靜靜地坐在一旁觀察,學生則輪流指揮。這些過程都會被錄影下來,結束後,師生們一起觀看影片,他會開始提出問題,並幫助學生去除那些多餘、不必要的肢體動作。「人們常看到指揮家揮舞手臂,做出許多戲劇化的動作,」后正宇解釋,「但每一個手勢都應該與聲音緊密相關聯。」帕努拉從不教導固定的指揮動作,而是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身體語言思考如何傳達樂譜上的每一個細節,讓每個手勢都精準地與聲音、風格和情感連結。這種教學方式,使得每位指揮學生都能發展出獨一無二的指揮風格,而非盲目模仿。這也呼應了小提琴家柳愛莎所追求的理念——在精準的技術之上,找到屬於自己、充滿真誠與個性的藝術聲音。

在追求效率與完美的時代裡,柳愛莎提醒我們「藝術更應該專注於當下」,而后正宇傳承的芬蘭指揮傳統,則告訴我們真正的技藝來自於對音樂本質的深度理解。這場音樂會,或許是讓我們重新審視音樂在生命中意義的契機。畢竟,無論是西貝流士筆下的北國景致,還是舒曼內心的情感風暴,它們之所以能歷經百年依舊觸動人心,正是因為藝術家們在每一個音符裡,都傾注了最真實的自我。


▲主圖 小提琴家柳愛莎(圖|長榮交響樂團 提供)


節目資訊與購票

后正宇、柳愛莎與ESO:西貝流士小提琴協奏曲

0912&14-Musico

最新新聞

20210410 兩廳3402_

【MUSICO特別報導】相遇詩意時刻——許郁瑛談弗萊德.赫許鋼琴三重奏

23
4,102
2025.08.07 / 音樂新聞 / 特別報導
三十多年來,爵士鋼琴大師弗萊德.赫許(Fred Hersch)以演奏家、作曲家和...詳全文
演出2(主圖)_

【MUSICO特別報導】文化平權進行式,讓古典樂扎根——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校園音樂工程」

22
4,485
2025.08.02 / 音樂新聞 / 特別報導
享譽國際樂壇的知名指揮家杜達美(Gustavo Adolfo Dudamel)曾...詳全文
魯千千

【MUSICO特別報導】從「不迎合」中走出自己的風格,以行動向酷派致敬——專訪爵士鐵琴手魯千千

30
4,543
2025.08.01 / 音樂新聞 / 特別報導
在爵士音樂的發展歷程中,風格多元、流派並陳,各自枝繁葉茂,激盪出美國音樂文化中自...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