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ICO特別報導】台北室內合唱團國際大師系列:跨越世紀與文化的共鳴——專訪指揮家班傑明·古德森 - MUSICO

【MUSICO特別報導】台北室內合唱團國際大師系列:跨越世紀與文化的共鳴——專訪指揮家班傑明·古德森

11
319
2025.08.28|採訪‧文/陳佩珊

在古老的英國教堂裡,合唱聲宛如光束穿透石牆與穹頂,為無數心靈帶來慰藉。這份悠遠的聲音代代傳唱,不僅塑造人們對神聖與美的想像,也孕育出嚴謹而深厚的音樂傳統。來自英國的指揮家班傑明·古德森(Benjamin Goodson)正是這份傳統的傑出代表。他曾是牛津大學史上最年輕的音樂總監,如今執掌荷蘭廣播合唱團,成為國際樂壇備受矚目的指揮新秀。

9 月 24 日,他將首度登上臺灣舞台,與台北室內合唱團攜手呈現「國際大師系列」。演出曲目縱跨文藝復興至當代,橫貫四百年的合唱歷史,既承載歷史的厚度,也映照現代的光芒。班傑明·古德森將他在英國與歐洲累積的合唱經驗與美學理念,透過這些曲目與台北室內合唱團展開對話,讓傳統與現代、東西方文化在同一個舞臺上交會,引領觀眾見證合唱藝術以嶄新而充滿活力的姿態綻放光芒。


精準與自由之間的指揮哲學

在成為歐洲合唱界備受矚目的新星之前,班傑明·古德森的音樂之路其實並非始於古典合唱。1990年出生於英國赫特福郡,音樂啟蒙來自於祖母。他說:「我接觸古典音樂其實很晚。我的祖母是我第一位鋼琴老師,而古典音樂一開始曾經讓我感到卻步。我早期主要接觸爵士、流行與靈魂樂,直到16、17歲在學校開始唱歌後,才真正踏入古典合唱的世界。」


▲指揮班傑明·古德森(圖|台北室內合唱團 提供)

班傑明·古德森進入牛津大學赫特福學院攻讀音樂期間,他的音樂視野被古典合唱徹底打開,畢業僅三年,他便成為牛津大學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音樂總監。其後,他歷任 Bath Camerata 音樂總監、柏林廣播合唱團助理指揮,並於 2020 年起接掌荷蘭廣播合唱團首席指揮。這段逐步累積、跨越多國的經歷,讓他同時具備英國合唱的細膩與歐陸音樂的廣闊視野。

談及爵士樂對他音樂發展的影響,他認為,在爵士樂中有一種古典音樂難以企及的自由感。他說:「古典音樂的美感往往在於它的『複雜性』,這雖然能激發出令人驚奇的智性思維與感受,但同時也要求每位演奏者都必須極度精確。然而,在爵士樂和流行樂中,精確與個人自由可以並存,甚至有即興發揮的空間。」這讓他思索,如何在古典的嚴謹框架下,保有個體的獨特性。他相信,一旦開始嘗試模仿別人的聲音,就會偏離自己最健康的歌唱方式,而這將影響最終的音樂呈現。因此,對他而言,合唱藝術的最高境界,不在於追求聲音的絕對一致,而是在「融合」與「個體最佳狀態」之間取得健康的平衡,而這也正是他指揮哲學的核心。

班傑明·古德森的指揮風格以充滿活力、真摯的演繹和精準的掌控著稱。然而,對於「精準」這一詞,他特別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認為,當一群人共同演繹音樂時,「精準」本身並非最終目的,而是一種必要的「語言」或「載體」。它就像是一個傳聲筒,讓指揮家、合唱團員和觀眾能彼此溝通。他說:「最終的目標是透過這個精準的語言,傳達出音樂中的情感、表達和真實感,讓聽眾不僅被感動,甚至能被音樂所改變。」他強調,自己的音樂理念可以濃縮成「連結」兩字,他分享道:「音樂中最美之處,就藏在將作曲家、指揮、表演者和觀眾這些不同的『點』連結起來的過程裡,而這份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正是我音樂哲學中最重要的部分。」對他而言,精準是為了讓情感有更好的出口,而這份情感最終將串聯起音樂中的所有人,創造出超越聲響、直達人心的深刻體驗。


新舊作品的文化對話

班傑明·古德森表示,這次音樂會的核心在於文化融合。他說:「我希望展現英國合唱的多元面貌,並將臺灣的全新創作置於節目中心,以和平、真理與團結的理念為軸,呈現文化交融的可能性。」他挑選了多首具有代表性的英國作品,包括威廉·拜爾德的《聖體頌》,以及韓德爾《加冕頌歌:祭司薩督》——被他視為「英國極具歷史意義的文化遺產」,不僅是歷代王室加冕典禮的經典曲目,也承載數百年的音樂傳統。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當代英國作曲家弗朗西絲-霍德為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75歲生日而作的《超越夜空》,這首作品使用了非宗教的世俗文本,班傑明·古德森認為這首曲子展現了,即使是在人文主義的世俗空間中,依然能存在著奇妙感、連結與美。他希望透過這首曲子,引導聽眾思考深刻的生命問題,並證明「美」不只存在於宗教的範疇內。


▲作曲家林佳瑩(圖|台北室內合唱團 提供)

與此同時,臺灣作曲家林佳瑩受委託創作的《內在之謎》將成為本場節目的核心。班傑明·古德森對這次世界首演感到興奮:「音樂並不住在紙上,我們需要樂譜作為地圖,但那不是音樂本身,而是將從未被聽過的樂譜化為聲音,呈現給觀眾,這是非常珍貴的體驗。」向來致力推廣新音樂的他認為,無需擔心新音樂會如何被觀眾接受,因為「如果它是一首好作品,觀眾通常會喜歡它。他們會被聲音吸引,會好奇到底發生了什麼,並在其中發現趣味和美感。」

談到了新舊作品的關聯,班傑明·古德森認為音樂是一個「活的傳統」。新作品並非憑空出現,而是歷史累積的產物。他說:「現在創作的一切都是過去音樂歷史的產物,而那些過去的音樂也都是它們那個時代的產物。」他以威廉·拜爾德為例,其音樂不僅優美,更承載當時天主教徒的勇氣與英國歷史的重要時刻。新舊作品並置,不僅展現歷史傳承與當代創新的交融,也傳達文化融合與普世價值。他說:「這些作品讓我思考音樂能如何在不同文化與時代中持續帶來感動與連結。」

合唱的生態系統與藝術傳承

班傑明·古德森的音樂視野,很大一部分來自於他在英國傳統合唱團的學習經驗。他觀察到,英國之所以擁有著名的合唱傳統,靠的不只是少數精英團體,而是一個完整而緊密的「生態系統」,涵蓋了從社區合唱團到專業歌手,層層相扣、彼此支持。專業團體能啟發業餘團體,受過訓練的指揮和老師能帶動社區合唱團的發展,而大眾對合唱音樂的熱愛與參與,則為專業團體提供觀眾與支持。在他眼中,合唱就像一個生態圈,每個環節都不可或缺。

其中的核心,正是英國大教堂至今仍保有每天舉行的「晚禱儀式」傳統。幾乎所有聖公會大教堂都有自己的合唱團,日復一日地在以音樂為核心的禮拜中獻聲。團員每日晨間排練、傍晚在禮拜中演唱,曲目經常更換。這不僅培養出極佳的視唱能力,更鍛鍊出快速建立合奏默契的技巧。然而,他也坦言,這樣的速度有時會犧牲對音樂的深入理解。因此,搬到歐洲後,他學會享受排練過程,在速度與深度之間找到平衡。這份在不同文化間累積的經驗,也逐漸形塑了他獨特的指揮風格。 首次合作:追求音樂的真實感

與台北室內合唱團的首次合作,班傑明·古德森形容這是一場關於「真實」的音樂冒險。「我真正期待的第一件事就是與他們見面,並聆聽他們的歌聲。」他說,「我真的很興奮,你知道,當放下第一個拍點,然後聽到他們的聲音,看看會是什麼樣。」


▲台北室內合唱團(圖|台北室內合唱團 提供)

班傑明·古德森所追求的真實,並非抽象的理想,而是在排練與演出中找到共同的語言。「讓他們真正感覺到他們是用自己的聲音、自己的身體和自己的心在唱歌,同時我也能帶來我的音樂優先順序和詮釋,然後我們一起創造出一些對雙方都真誠的東西。」他對臺灣觀眾也充滿信心,認為這會是一個「很美」且「非常有吸引力」的節目。

這場音樂會,班傑明·古德森帶來的不僅是他在牛津與阿姆斯特丹累積的音樂經驗,更是一個年輕指揮家對於「連結」的追求。當英國合唱傳統與臺灣音樂創作相遇時,觀眾將見證的是音樂作為共同語言的美好。這或許正是合唱藝術動人之處——不同的聲音匯聚化為共鳴,當樂音響起時,每個人都能在這場聲音對話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感動。


▲主圖 指揮班傑明·古德森(圖|台北室內合唱團 提供)


節目資訊與購票

國際大師系列Benjamin Goodson與台北室內合唱團

台北室內合唱團_國際大師系列(二)_bn

最新新聞

Esther Yoo3_

【MUSICO特別報導】冰雪下的狂喜與憂鬱:西貝流士小提琴協奏曲——專訪小提琴家柳愛莎、指揮家后正宇

13
1,156
2025.08.27 / 音樂新聞 / 特別報導
在夏熱未盡的初秋,不妨讓來自斯堪地那維亞的冰雪,為心靈帶來一抹清涼。長榮交響樂團...詳全文
20210410 兩廳3402_

【MUSICO特別報導】相遇詩意時刻——許郁瑛談弗萊德.赫許鋼琴三重奏

23
4,132
2025.08.07 / 音樂新聞 / 特別報導
三十多年來,爵士鋼琴大師弗萊德.赫許(Fred Hersch)以演奏家、作曲家和...詳全文
演出2(主圖)_

【MUSICO特別報導】文化平權進行式,讓古典樂扎根——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校園音樂工程」

22
4,524
2025.08.02 / 音樂新聞 / 特別報導
享譽國際樂壇的知名指揮家杜達美(Gustavo Adolfo Dudamel)曾...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