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250誕辰特別企劃】電影中的貝多芬 —《動物園的奇蹟》 - MUSICO

【貝多芬250誕辰特別企劃】電影中的貝多芬 —《動物園的奇蹟》

20
3,998

【貝多芬250誕辰特別企劃】電影中的貝多芬 —《動物園的奇蹟》

今年是樂聖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2.16-1827.3.26) 誕辰250週年紀念,古典音樂界於全世界各地皆不約而同舉辦許多演出等相關紀念活動。在貝多芬眾多作品當中,除了眾所周知的九首交響曲之外,被稱為「鋼琴的新約聖經」的32首鋼琴奏鳴曲,可說是貝多芬最重要、影響後人的傑作。

台灣旅居義大利鋼琴家林姿茵,今年特地返國舉辦貝多芬全套32首奏鳴曲系列鋼琴獨奏會,從12月1日起至12月12日,分別將於嘉義、台北、高雄、新北、雲林、台中各地,完整呈現貝多芬這部偉大的32首鋼琴奏鳴曲給國人聽眾。

戲稱自己是「貝粉」的鋼琴家林姿茵,除了以演出的方式來紀念貝多芬之外,更特別以「電影中的貝多芬」為主題,與歐普思音樂藝術、MUSICO音樂圈共同企劃製作 INTERSECTION 系列影片,從多部使用貝多芬音樂的電影中,引領人們探討貝多芬的音樂在電影劇情的意涵,以及脫離表面的音符之後,貝多芬留給世人所獨有的價值。



文 / 林姿茵


"這部電影就是希望能從女性的視角來敘事戰爭,
讓觀眾看到所謂的英雄不一定要是在戰場上殺敵無數的戰士,
也可以是一位平凡的家庭主婦。"



一般講到跟作曲家貝多芬有關的電影,大家都會想到《不朽的戀人》、《複製貝多芬》......等以作曲家為主角的傳記電影。貝多芬的音樂也經常會用在很多電影中,今天要跟大家介紹的電影《動物園的奇蹟》就是其中一部。

一開始看到這部影片的片名,可能很多人都會以為是一部跟動物有關的電影、可能會有很多描繪人和動物之間的情誼之類的劇情—但其實並不是。 這部片的故事背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波蘭,是由真實故事改編。

女主角 Antonina Zabinski 和她的先生 Jan Zabinski 在波蘭華沙經營了一座動物園。熱愛動物的他們,為每隻動物都取了名字,對待動物就如同家人一樣,甚至他們的家也是在這座動物園裡。後來德國佔領了波蘭,動物園在一次空襲中被炸得面目全非。之後德軍想要將動物園改為軍事領地,並對園裡的動物肆意射殺,還將許多猶太人帶到生活條件極差的隔離猶太區。為了拯救猶太人,夫妻倆以為德國軍隊提供糧食為理由,請求德軍讓他們將動物園改成養豬場。男主角 Jan 就趁著去城裡猶太區收集餿水時,偷偷帶出被隔離在猶太區的人,並藏到家裡的地下室。太太安東尼娜則負責照料這些猶太人的生活起居,並在適當的時機幫助他們逃出去。在二戰時期,夫妻倆以這樣的方式救下了300多位猶太人,有些在他們家裡藏了幾個月,有些則長達好幾年。

以二戰歷史為背景的故事很多,像:《辛德勒的名單》和《戰地琴人》......等,但《動物園的奇蹟》還是有它特別的地方。導演 Caro Niki 在採訪時就曾說過:「大部分的戰爭電影都是以男性為出發點,並且將焦點都放在戰爭的黑暗、暴力和對侵略者的譴責,然而戰爭並非只和男人有關,女人、小孩、甚至動物也都是這歷史幽谷中的一環。她的這部電影就是希望能從女性的視角來敘事戰爭,讓觀眾看到所謂的英雄不一定要是在戰場上殺敵無數的戰士,也可以是一位平凡的家庭主婦。相較於同類型電影較為壓抑、黑暗的色調,女性的勇氣、內心的力量,及戰爭中人性所散發的光輝,才是她在這部片中想要強調的。」
繼續閱讀文章
本片花了很大的篇幅敘述女主角安東尼娜在丈夫接應猶太人和抗戰起義時,如何用自己的方式為這些逃難的猶太人提供一個庇護所。她不僅提供他們糧食和生活用品,更用音樂和藝術為他們打造了一個溫暖舒適的家。當時即使是給猶太人喝一杯水,都必須要受到重罰,更別提在家藏匿猶太人。安東尼娜和他的丈夫是波蘭人,原本他們是可以對猶太人的事置之不理,但他們卻願意冒著生命危險,對當時飽受折磨的猶太人伸出援手。這樣的行為不僅展現出人性的光輝,更為當時的黑暗時期帶來一絲曙光。而安東尼娜在面對德軍的質問和欺凌時,所做的犧牲和展現出的勇氣,也讓我們看到:一個真正的英雄並非無所畏懼,而是即使害怕卻仍然堅持做對的事。

在攝影鏡頭上,這部電影並不強調血腥殘酷的畫面,而是用溫和但同樣揪心的畫面,來呈現戰爭的恐怖。例如一場在陽光下看似唯美的黑色的雪,其實是遠方大規模焚燒猶太區而飄到動物園的灰燼;還有猶太長者將前往死亡集中營編織成一個有趣的床邊故事,讓孩子一個個充滿期待的等待被抱上死亡列車。這種視覺影像和情感上的衝突,往往比直接的血腥暴力讓人更感到心碎。

另外,這部電影也將「動物」與「人類」的關係做了很巧妙的對應。女主角安東尼娜能將最兇猛的野獸溫馴的一面喚起,與牠們朝夕相處、成為家人,然而她卻無法阻止人類因貪婪和利益而膨脹的掠奪本能。導演在這裡丟出了一個讓我們值得思考的問題:一邊是充滿獸性、靠本能行事的野獸,一邊是擁有高等智慧、理性處事的人類,但在這樣烽火連天的時代背景下,究竟哪一邊比較像是野獸?另外,影片中希特勒器重的德國首席動物學家 Heck 只願意保留高貴物種、試圖配種出純種牛的設定,也反映了納粹偏激的種族主義。而當園長夫婦開始藉由養豬來救猶太人時,則表達了猶太人當時猶如牲畜任人宰割的處境。


"這一場場獨特的「午夜沙龍音樂會」,
不僅是象徵危機暫時解除的暗號,
也撫慰了這些逃難中的猶太人的心靈。"



除此之外,音樂在這部電影中有著非常關鍵的角色。面對德軍不定時的抽查,女中角安東尼娜以鋼琴聲當作暗號。在有危險時,她會演奏奧芬巴赫輕歌劇中的《美麗的海倫》,提醒猶太人要藏好;而當她演奏其他樂曲時,代表是安全的,猶太人們可以從藏匿的地下室出來自由走動。這一場場獨特的「午夜沙龍音樂會」,不僅是象徵危機暫時解除的暗號,也撫慰了這些逃難中的猶太人的心靈。電影中,安東尼娜所演奏的第一首曲子是貝多芬《第一號奏鳴曲》第二樂章。一名曾經受到納粹性侵而不願再與人說話的小女孩,在聽到這首曲子之後,開始用色筆將自己的心情畫下來,並在之後開始與人交流說話。貝多芬是德國作曲家,而德國人正是當時對猶太人施以暴行的一群人,然而音樂本身的力量是可以超越種族,化解仇恨和恐懼的。貝多芬這首曲子中溫暖的音樂旋律,就猶如寒冬中的火炬,讓當時猶太人艱苦壓抑的生活有暫時喘息的機會,也喚起了大家對自由、解脫的希望。

在電影中,安東尼娜只演奏了這首貝多芬奏鳴曲第二樂章的的一部分。實際上這首曲子總長約 5 分鐘,一共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也就是電影中有出現的段落,是採用比較溫暖的 F 大調,很像是一個母親溫柔地安慰擔心受怕的孩子。

第二段—也就是樂曲中間的部分—是 d 小調。d 小調在古典音樂中,經常會和西方宗教中的受難、聖經中的「哀歌」有所連結。最經典的例子,就是作曲家巴赫敘述耶穌受難過程的清唱劇—《馬太受難記》。 d 小調在貝多芬這首曲子的應用,給人的感覺也是悲傷、痛苦的, 像是人處在患難和試煉中,對上天的哀訴、埋怨。對應到影片中猶太人的處境,就像是他們對大環境不公的哭訴、和對上天的吶喊和祈求。這裡要特別提一下左手的安排。在貝多芬之前,很多鋼琴作品的左手部分,都只是當作旋律的伴奏。但是在這首曲子中,左手有強調情感的作用。有點類似現在流行歌,當主唱—也就是我們的右手,在唱出很哀傷的旋律時,左手就像是合音天使團一樣,跟在主唱的後面,渲染和加強主唱所表現出來的情緒。

而這首曲子的的第三段,又再次回到原本的F大調。象徵歷經苦難後, 終究會迎來光明美好的未來。這一段的右手旋律基本上是和開頭一樣,但是左手比起開頭比較平實的敘述方式,又多加了很多音,讓同樣旋律的音樂在這裡聽起來又更加豐富。代表著一種精神上的昇華,和在經過痛苦的試煉後,得到比之前更美好的果實。

女主角安東尼娜在劇中曾說:「她喜歡動物大於人類。因為人類太複雜、太難以捉摸。只要看著牠們的雙眼,就能夠明白牠們在想什麼。」人性確實有黑暗、殘暴、難以捉摸的一面。然而也只有人,才會冒上不可思議的風險、違背求生直覺做自己認為對的事;也只有人,才能創作和演奏出一首首動人的樂章,在黑暗的時刻給予他人最深的慰藉。 《動物園的奇蹟》這部電影感人卻不避諱殘酷,拍出小人物的平凡跟脆弱,讓這個近乎傳奇的真實故事更令我們感同身受。在這個故事裡,沒有英雄化,沒有意氣用事也沒有慷慨求仁,只有一點一滴的平凡義舉—而這正是面對人性的邪惡,更應該被頌揚的價值。


* 電影劇照提供:傳影互動



延伸聆聽

【演奏版】INTERSECTION系列|Ep 1電影中的貝多芬|園長夫人:動物園的奇蹟



演出資訊

2020林姿茵貝多芬全套32首奏鳴曲系列鋼琴獨奏會

12/01 嘉義大學民雄校區文薈廳
12/04 新北市蘆洲功學社音樂廳
12/05 台北史坦威鋼琴中心
12/06 雲林縣北港文化中心
12/08 高雄國立中山大學逸仙館
12/09 台中國家歌劇院
12/12 台北史坦威鋼琴中心




【作者簡介】



林姿茵

師大附中數理資優班
俄羅斯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院鋼琴碩士
德國舒尼特克國際鋼琴大賽首獎
義大利莫斯卡托國際鋼琴大賽首獎
義大利奧蘭多藝術中心藝術總監
ADMM國城定潮(W970xH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