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音樂圈】Theo Walters專訪 · 歐洲經典大師傳承銅管重奏藝術之美 - MUSICO

【誰在音樂圈】Theo Walters專訪 · 歐洲經典大師傳承銅管重奏藝術之美

7
3,595

【誰在音樂圈】Theo Walters專訪 · 歐洲經典大師傳承銅管重奏藝術之美

本次藉蘭陽人銅管重奏團邀請指揮Theo Wolters來台,MUSICO / 聽 寫 L'Harmonie 訪談了這位過去以小號團員身分在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工作近三十年,及以楊頌斯助理指揮之姿指揮過皇家大會堂演出的的指揮家暨小號演奏家,從他的角度一窺歐洲的音樂文化,以及他對於本次音樂會的想法。


Q:關於本次音樂會:對我們來說,本次音樂會的曲目非常有趣,風格與跨度非常大。為什麼這次開這一套曲目?和希望透過這套曲目帶給台灣的聽眾怎麼樣的體驗?

這次的音樂會主要組成是先有一首序曲作為開場;有霍爾斯特第一號軍樂組曲(Suite No.1 in E flat major for Military Band, Op.28);有那布果序曲(Nabucco Overture),是十九世紀非常經典、傳統的作品。有編自皮耶左拉的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瑪麗亞(Maria de Buenos Aires)組曲,這個作品的也被改編成許多不同版本;一個倫敦人在紐約(A Londoner in New York)則是銅管重奏來說非常有名的作品,在世界各地有非常多人演出,我也非常喜歡,當中表現了一個城市的樣態。

我希望透過這套曲目來呈現銅管重奏團作品的多樣性,所以除了經典的管樂團曲目之外,也挑了改編自古典音樂(那布果)、來自南美地區的探戈,還有為了這個編制創作的一個倫敦人在紐約,透過音樂帶領聽眾遊歷不同城市、國家與文化。好比一個倫敦人在紐約這個作品,我們可以透過音樂聽到作曲家透過音樂描述一個城市的不同樣態。在作品中你可以聽到城市運轉的聲音、計程車司機的喇叭聲。


Q:能否與我們談談您認為的銅管重奏團,與其他的合奏型態,甚至是與英式銅管樂團之間有什麼差異?

在英國或歐洲有許多非常經典、有名的銅管樂團(Brass Band)像是Cory Band、Black Dyke Band等。對我來說,這些樂團在聲音表現上與銅管重奏(Brass Ensemble)有非常大的不同。以台灣比較熟知的German Brass作為例子,雖然都是以銅管樂器組成的樂團,但是銅管重奏團的音響相較於英式的銅管樂團因為地域因素自成一格的音色與傳統,有著不同的豐富音響與音色變化。一個編制上的差異,英式銅管樂團是以短號(Cornet)為主奏的樂器,而銅管重奏團則是小號。在表現上,傳統的英式銅管樂團也用了大量的顫音(Vibrato),像小提琴一樣,而我個人並不是很喜歡。但我還是對英式銅管樂團不斷的在演奏風格上帶領與突破給予肯定。


Q:我們知道您曾跟隨著名指揮家楊頌斯(Mariss Ivars Georgs Jansons,1943年1月14日-2019年11月30日),想請問您從楊頌斯身上,您學習到最重要的經驗或觀點是什麼?

首先很遺憾的,楊頌斯先生在不久前去世了。我認識他很久了,第一次見到他我想是從1991吧?他是個非常棒的人,對人總是溫暖。不論你是路邊賣菜的還是開車的,他總是很好的對待。這也讓他不論在何處都在眾人的中心,不論臺前臺後,臺上臺下。

我從他身上學習到的,大概就是音樂(only music)吧。楊頌斯先生是一個是一位生命中充滿音樂的人,我想他只知道音樂或與音樂相關的一切吧?或許還有一點足球。
繼續閱讀文章
Q:您先是作為職業小號演奏家,然後才成為指揮。是什麼契機讓您有這樣音樂路線上的轉換?

我接觸指揮與小號的時間點其實很早。我最早開始演奏樂器大約是在7歲的時候,是在我父親擔任指揮的Fanfare Orchestra(Fanfareorkest)裡面吹奏賦魯格號(一種小號的家族樂器)。那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編制,是由賦格號、薩克斯風、上低音號、低音號與打擊組成的。那個時候多半是周末在教堂裡面練習或演出。

我的第一次指揮經驗是在十三歲時,我父親對我說:換你上來指揮,我下去吹賦格號。我當下的反應是非常傻在那個地方,非常緊張;但是第一次的指揮經驗也帶給我很大的衝擊。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樂團隨著我的動作、指示變化音樂、聲響。直到我十六歲時,我父親決定停止指揮,並將位置交給我,自那之後我指揮的次數就越來越多,也算是我指揮事業的起點,直到我得到了管弦樂團小號演奏團員的位置。

在樂團作為小號演奏家工作三年後,我的牙齒出了點狀況,讓我有將近一年的時間無法演奏。當下我才意識到:血特(原音重現),為什麼我停止指揮了?我和其中一位朋友談及此事,他也覺得我應該繼續指揮。幾經思索後我表達了重新指揮的意願,也告訴我的朋友希望能指揮管弦樂團。那時候的我在管弦樂團工作,管弦樂作品對當時的我來說是唯一。而我也有幸很快的就獲得了指揮管弦樂團的機會,也錄了音,自然的也就越來越多人邀請我去指揮。在我的牙齒恢復之後,我同時擔任小號演奏團員與客席指揮家兩個身分一段不短的時間;但是真正讓我下定決心從專業樂團小號演奏家的位置退下來,是我發現指揮的工作逐漸排擠了我練樂器的時間,也影響了我在樂團的表現。在皇家大會堂這種第一流的職業樂團,要維持專業的演奏水準,每天練習是必須的。離開樂團小號演奏家的位置之後,就專心在指揮的工作上直到今天。


Q:我們的認知中荷蘭是管樂大國,可以和我們聊聊荷蘭的管樂合奏類型與環境嗎?

荷蘭的環境其實最盛行的是管樂團、跟Fanfare Band,反而沒有太多的銅管樂團。樂團大多是由社區內的愛好者組成,從7歲到70歲的人都有。許多樂團的排練室都有酒吧,練完大家就會順道喝一杯。之所以有這樣的環境,還得回到二次大戰之後。在那個二次大戰剛結束不久的年代,我們每一個鎮的人數都沒有太多,也沒有太發達的交通建設。以我生長的鎮為例,也才只有兩千五百人。而相鄰的鎮可能更少,甚至在用字遣詞乃至於語言上都有些許差異,因此每一個鎮的人彼此間都非常緊密。同時,我們的娛樂也不多,只有兩件事:音樂與足球。這些因素加起來也讓荷蘭累積了很多來自地方,但是卻歷史悠久的傳統名團,比如聖米歇爾。

可時至今日,娛樂與消費性電子產品越來越多,讓對音樂有興趣的人越來越少。也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危機。再過二十年,這種樂團會慢慢式微也說不定。


Q:我們知道您可能在夏天再次來台指揮臺灣管樂團。可以和我們談談您的期待與可能開出的曲目,或者您希望以怎麼樣的曲目內容呈現本次音樂會嗎?

關於與臺灣管樂團的音樂會,我注意到台灣似乎很常演奏比較偏向日本、美國的曲目,因此我希望規劃以歐洲作曲家作品為主的音樂會,希望能帶給台灣聽眾更豐富的管樂經驗。(正式演出曲目請以樂團公告為準)


查看蘭陽人銅管重奏團最新節目訊息


本篇文章同步發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