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ICO特別企劃】維多利亞女王的時代榮光——皇家柏克萊威士忌 璀璨呈獻 - MUSICO

【MUSICO特別企劃】維多利亞女王的時代榮光——皇家柏克萊威士忌 璀璨呈獻

38
5,453

【MUSICO特別企劃】維多利亞女王的時代榮光——皇家柏克萊威士忌 璀璨呈獻

▪ 文字/李育潔、大盛酒品 ▪ 設計/馬崇寧▪企劃編輯/朱立安|2023.12.13

高禮帽、下午茶、紅色電話亭……提及英國,許多象徵性的符號便會自腦海中一閃而過。若是繼續往下延伸聯想,「女王」這個詞絕對也是多數人會提及的關鍵字。畢竟,在源遠流長的歲月中,無論是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統治的伊莉莎白時代(Elizabethan era, 1558-1603),還是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治理的維多利亞時代(Victorian era, 1837-1901),英國最為強盛的時期恰好都是由女王統治的。而在這兩個時期之中,英國的國力在維多利亞時代可說是達到了顛峰。

1769年,英國的瓦特(J. Watt)改良蒸汽機掀起了技術的革新。產業線上,從手工勞動開始轉為動力機器生產,第一次工業革命自英格蘭逐漸擴張到全世界,一直持續到1830、40年代。維多利亞女王繼位的1837年,英國正好自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脫胎換骨。此時的英國除了擁有領先世界的工業技術,還坐擁強大的海軍,遍及全世界的殖民地讓大英帝國獲得「日不落國」的稱號,國際貿易可謂以英國為中心打轉。除了這些優勢,維多利亞時代更是英國歷史上少見的「幾乎沒有對外戰爭」的時期,這也意味著,國內的各種建設、制度、經濟等,都得到充足的發展機會。

▲工業革命開啟釀酒新頁。1812年,皇家柏克萊酒廠開始在蘇格蘭高地耐恩鎮生產威士忌,並成為第一家獲得英國皇室認證的酒廠。(圖|大盛酒品 提供)

繁榮的經濟使中產階級興起,因而令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充滿了豐富的娛樂生活。除了劇場表演、音樂會、桌上遊戲深受民眾喜愛,許多運動也在此時期逐漸普及,像是橄欖球、網球、足球等。同時,閱讀活動也開始興盛起來,小說、雜誌、兒童文學、報紙皆越來越受歡迎。這個時期被許多人視為英國文學的黃金時代,著名的作家包含創作出《簡.愛》、《咆哮山庄》等經典的勃朗特三姊妹(The Brontës);寫下《塊肉餘生記》、《孤雛淚》的英國文豪狄更斯(C. Dickens)等。詩歌方面有深受維多利亞女王喜愛的桂冠詩人丁尼生(A. Tennyson),戲劇領域在十九世紀晚期則出現了蕭伯納(B. Shaw)及王爾德(O. Wilde)。

在富裕的中產社會裡,繪畫藝術是社交、家庭中不可或缺的話題與階級象徵。在這個安定的社會背景下,藝術創作自然也得到穩定地發展。藝術家除了接受來自上流階層的委託,繪製家庭肖像、歷史、宗教等畫作,也有更多空間以創作實踐自我。維多利亞時代早期,有以風景水彩畫聞名的浪漫主義畫家透納(W. Turner)。在1848年出現的前拉斐爾派(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挑戰當時的學院派畫風,為英國繪畫掀起了改革浪潮。而後於1860、70年代興起的唯美主義運動(Aestheticism),則在文學、繪畫及裝飾藝術上帶起頹廢的風氣。另外,以中世紀為主題的古典繪畫也相當流行,藉由描繪遠古時期,藝術家們反映了對工業化的抗拒。

▲前拉斐爾派作品(John Everett Millais, Ophelia, 1851, Tate Britain, London, UK)

這樣看下來,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顯然在各方各面都有絕對的影響力。然而,英國的古典音樂其實相對沉寂,甚至長期處在「被殖民」的狀態。究竟為什麼會這樣呢?想要解開這個謎底,我們得從幾個世紀前開始聊起。

十六世紀,英國在亨利八世(Henry VIII)的「婚姻問題」下展開宗教改革,脫離羅馬天主教會,開始信仰英國國教。但在亨利八世過世後,其實接下來繼任的幾位君主,他們的信仰都大不相同,從英國國教、天主教到清教徒都有。當時的英國歷經了一段不平靜的歲月,在新舊教之間有許多嚴重的流血衝突。音樂在當時是政治、宗教的工具,因此作曲家們也配合著上位者的信仰調整創作的方向。而在這之中,十七世紀中期清教徒對英國音樂的發展影響是最大的。由於清教徒敵視娛樂,因此在統治英國的十年間限制了音樂的發展,使得本土的音樂家幾乎退出舞台,英國音樂圈遭遇極大的人才及技術斷層。為了填補這段空窗期,日後的君主從德國、義大利、法國聘請音樂家,重新建構國內的音樂環境。

1712年,來自德國的作曲家韓德爾(G. Handel)移居倫敦。在命運安排下,1714年英國正好開啟漢諾威王朝(House of Hanover)的時代。當時的國王喬治一世(George I)原為德國漢諾威的選帝侯,是英國歷史上首位母語為德語的英國國王。更為巧合的是,喬治一世在德國宮廷時曾經聘用韓德爾為宮廷樂長。新國王對藝術品味的愛好依然如故,因此即便主僕二人曾有嫌隙,但韓德爾還是大量接到來自英國皇室的各種委託,成為最受歡迎的作曲家。皇室和貴族的品味往往也會影響到整個中上階層,因此德國、義大利的巴洛克風格隨即在英國流行起來。

從韓德爾開始,整個十八世紀英國音樂可說是深受歐洲大陸影響。古典時期的海頓(J. Haydn)和莫札特(W. A. Mozart)都曾多次到英國演出。其中,海頓的作品甚至主宰著十八世紀末倫敦的音樂會,根據記載,當時幾乎每場音樂會都能聽到海頓的作品。進入十九世紀,來自德國的孟德爾頌(F. Mendelssohn)也為英國帶來深遠的影響。他在1829年至1847年間,以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等多重身份多次造訪英國,累積了大批的追隨者。以此為契機,維多利亞女王也將許多前景備受期待的英國音樂學子送往孟德爾頌創立的萊比錫音樂院就讀。


▲孟德爾頌《蘇格蘭交響曲》第二樂章,由杜達美指揮哥德堡交響樂團

十九世紀中,民族主義、愛國主義的浪潮開始席捲歐洲,除了政治活動外,藝術家們開始試圖以創作彰顯自己的國家、地區或種族。各國作曲家們急欲擺脫德國、法國及義大利等在音樂上相對強勢的國家。俄羅斯、捷克、波蘭、匈牙利、西班牙、挪威……各地的音樂家們開始以國內傳統的民族素材、歷史事件、人文風景為靈感進行創作。

英國的作曲家們固然也沒有自這項運動中缺席。從萊比錫音樂院學成歸國的蘇利文(A. Sullivan)為莎士比亞的《暴風雨》(1862)、《溫莎的風流婦人》(1874)、《亨利八世》(1877)等劇作創作配樂,同時,他的《愛爾蘭交響曲》(1863-66)亦獲得大眾的注意。不同於蘇利文,艾爾加(E. Elgar)為自學成才的作曲家。他自小模仿、改編海頓、莫札特、貝多芬(L. van Beethoven)等人的作品,磨練配器及作曲技巧。最終,他將自德國、法國音樂中汲取的養分轉化成令歐洲大陸都為之讚賞的傑作。艾爾加的《謎語變奏曲》(1899)在歐洲首演後取得極大的成功,使世人注意這位來自英國的作曲家。而他往後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1910)及《大提琴協奏曲》(1919)更躋身同類作品中最偉大的創作之列。這兩位作曲家即便在創作手法上承襲歐洲,但分別為英國古典音樂帶來極大的貢獻。蘇利文成功令英國音樂躍上當時主流藝文、娛樂活動的舞台;艾爾加則透過創作帶出英國有別於歐洲的氣質——高貴、和諧、內斂又憂鬱。


▲伊莉莎白二世紀念音樂會上,英國交響樂團演奏艾爾加的《謎語變奏曲》當中著名的〈寧祿〉(Nimord)

同樣在十九世紀末,有另一群英國作曲家試圖找出屬於英國獨一無二的風格。1890年代,英國展開了民謠復興運動(British Folk Revival),學者們走入民間,採集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及威爾斯地區的民謠。這股風氣在古典音樂領域中催生出了英國田園學派(English Pastoral School)。此學派除了將英國傳統民歌用於創作中,更回溯歷史,研究都鐸王朝(House of Tudor, 1485-1603)、斯圖亞特王朝(House of Stuart, 1603-1714)的音樂。在創作合唱音樂時,他們學習英國文藝復興時期作曲家泰利斯(T. Tallis)、拜爾德(W. Byrd)的作品,並以英國的詩歌和自然風景為靈感創作大量的標題音樂作品。英國田園學派的代表作曲家為佛漢・威廉士(R. Vaughan Williams)、戴流士(F. Delius)、霍爾斯特(G. Holst)等人。他們對英國二十世紀音樂的發展帶來非常大的影響。世人常透過他們作品中樸質、恬靜、優雅的鄉村風格,勾勒出對英國的想像。


▲2018年於西敏寺教堂英國皇家空軍百年紀念儀式上,演唱的讚美詩《祖國我向你立誓》。此曲的歌詞原本就存在,霍爾斯特在1921年,將自己1917年創作的《行星組曲》當中的〈木星〉旋律搭上歌詞,成為英國最受歡迎的愛國歌曲之一,地位不輸英國國歌。

綜觀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古典音樂,從擁抱歐洲到走出自己的路,英國以自己的步調穩健地發展。安定、繁榮的社會,使藝文活動有良好的發展空間,在這段時間,英國因應需求創立了許多樂團,例如:皇家利物浦愛樂管弦樂團(Royal Liverpoo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1840)、蘇格蘭皇家國家交響樂團(Royal Scottish National Orchestra, 1897)等,同時也興建了不少像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Royal Albert Hall, 1878)一樣的展演場所。而大家引頸期盼的「英國風格」,將在維多利亞時代的後期逐漸萌芽,在女王的庇護之後,大放異彩。




自1812年開始,皇家柏克萊酒廠(Royal Brackla)就座落在蘇格蘭高地耐恩鎮(Nairn)附近的考多城堡(Cawdor Estate)轄地內,地處偏遠且地形崎嶇的鄉村田野間,擁抱著肥沃土壤,構成一個絕佳的酒廠所在地,年復一年的生產著果香圓潤、香氣馥郁的威士忌。

▲座落在蘇格蘭高地的皇家柏克萊酒廠(圖|大盛酒品 提供)

酒廠由威廉.費瑞哲(William Fraser)陸軍上尉所創建,他曾派駐在印度服役,退伍後繼承他父親所擁有、佔地300英畝的柏克萊農場,並將它改為威士忌酒廠。由於柏克萊酒廠是在Excise Act通過的1823年前所成立(英國威士忌合法化與制定稅法),威廉遵守著法令繳稅,所以早期他很難將他的威士忌賣給方圓120英哩內的百姓與其他酒廠,周遭私酒業者橫行而身受其害,於是他靈機一動將威士忌透過海運賣到富裕之都的倫敦,他曾經說他一生中賣到倫敦的酒遠比賣給周遭酒廠的還多,所以也造就了他的威士忌幾乎都是被當時倫敦的上流菁英份子所享用,也因此受到了當時的「國民之王」(Citizen King )——威廉四世(William IV)——的青睞。

威廉四世深深愛上柏克萊威士忌的細膩風味,更史無前例的在1833年8月15日頒發「皇家認可」(Royal Warrant)證給這家蘇格蘭威士忌酒廠,從此柏克萊酒廠名稱前可以冠上「皇家」(Royal)字樣,成為現今的「皇家柏克萊」(Royal Brackla)。整個蘇格蘭威士忌歷史裡只有三間單一麥芽威士忌酒廠享有此榮耀,皇家柏克萊正是第一間,自此更受世人尊為「王者之飲」(The King’s Own Whisky)與「神賜之飲」(The Drink Divine)。

▲皇家柏克萊是蘇格蘭威士忌史上,第一家獲得英國皇室認證的酒廠。(圖|大盛酒品 提供)

威廉四世去世後,王位就由他年僅18歲的侄女維多利亞繼承,自此開啟了英國歷史上國力最為強盛的「維多利亞時代」。1838年時維多利亞女王再次授予皇家柏克萊皇家認證,至此「皇家柏克萊」成為「唯一」獲得英國皇室兩位君王雙認證的酒廠。傳奇經典,以皇家之名,持續綻放璀璨榮光!


▲Happy Hour大叔喝呵呵ep115- 皇室欽點!第一個“皇家”威士忌酒廠Royal Brackla皇家柏克萊


延伸閱讀

【熱門話題】酒廠史上最高裝瓶年份,皇家柏克萊傑出桶陳系列45年,王者傳世鉅作,獨獻台灣!



※提醒您:「禁止酒駕,酒後不開車,安全有保障;未滿18歲禁止飲酒。」

485041898059727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