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鳴生活】後來的樂理課09——序曲(下) Overture - MUSICO

【奏鳴生活】後來的樂理課09——序曲(下) Overture

吳毓庭個人照片-
吳毓庭
專職音樂活動策劃、導聆與音樂文字寫作,曾任職於「國家兩廳院」節目部,目前為「活樂時光音樂活動設計工作室」負責人、「老吳的聲音筆記」主持人。長期擔任《Par表演藝術雜誌》、《Muzik古典樂刊》、樂賞基金會、樂興之時管絃樂團、《國語日報》特約筆者。曾受台北律師公會法律文學委員會、國家兩廳院、巴洛克獨奏家樂團、雙和醫院、誠品表演廳等單位邀請演講與導聆。著有《點描德布西》音樂散文集(2018)。
6
1,682

【奏鳴生活】後來的樂理課09——序曲(下) Overture

上一篇提到了序曲在十九世紀後的發展,這一篇想和大家介紹它十九世紀以前的身世。

序曲的原文overture源自法文的ouverture,意即「開始」。它可追溯到十七世紀歌劇剛誕生時,在第一幕(有時甚至包括序幕和每一幕)之前演奏的器樂段落,通常很簡單(可能只是絃樂獨奏主旋律,加上數字低音伴奏)、很俐落。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可說是義大利作曲家蒙台威爾第(C. Monteverdi,1567-1643)的《奧菲歐》開場,三把小號奏出亮麗的〈觸技曲〉,此起彼落的音群立刻就抓住了大家的注意力。

具現代含義的序曲則是從法國作曲家盧利(Jean-Baptiste Lully,1632-1687)的筆下才算出現。根據葛洛夫線上音樂字典所述,他在1658年為芭蕾舞劇《阿希狄雅娜》(Alcidiane)創作的序曲,是第一首完整呈現「法式風格」的作品。該曲包含了兩段風格迥異的音樂:第一段類似進行曲,採用誇張的附點節奏,鋪成出盛大排場;第二段(曲例0”52)速度加快,不同聲部紛紛相互模仿,帶出欣欣向榮的氛圍。此後,盧利所寫作的風格就變成了一個典型,稱為「法國序曲」。

這樣的法國風格隨後不只運用於舞台作品,純器樂音樂中也很常見。法國作曲家庫普蘭(F. Couperin,1668-1733)在《新皇家音樂會》系列的第八號中就有首優美的序曲:樂曲由三重奏形式表現(即所謂的「三重奏鳴曲」,由兩部旋律樂器加上一部數字低音伴奏組成),兩部旋律樂器對話緊密,歡愉地準備引導接下來一系列的舞曲。日耳曼作曲家也紛紛模仿,比如巴赫就曾以法國序曲寫作管絃樂音樂(BWV 1066–1069)和鍵盤音樂(例如BWV 831),而且他對序曲更採用了自己的詮釋:他以「序曲」之標題指稱整部包含了一首序曲與連續數首舞曲的組曲;後人大概是怕不熟悉者誤認這些作品只有一首曲子,因此現普遍稱他的「序曲」為「管絃樂組曲」。

而在法國之外,長期引領風騷的義大利作曲家也沒有拱手讓出話語權,在十七世紀下半,他們也奠立了屬於自己的版本,並以「Sinfonia」稱之。Sinfonia是義大利文的「交響曲」,然而此時指的內容就是序曲,不過它不像法國式為兩段,而是由「快-慢-快」三段鋪陳,外部兩樂章通常會大量使用小號,中間樂章則多半採用絃樂奏出小調音樂。亞歷山大.史卡拉第(Alessandro Scarlatti,1660-1725)的歌劇《格里塞爾達》序曲就是典型的義大利風格,起始可以聽見持續不斷的絃樂音群和小號呼喚,中途(0”38)嘎然而止,進入管樂與絃樂互相對唱的第二段,最後(1”28)樂曲轉到快速的六拍子,結束在歡樂的舞曲中。

進入十八世紀後,序曲出現了許多變化,大致包括:法國序曲在歌劇中的使用式微,但在神劇中仍被大量運用;義大利序曲除了三段式,又有作曲家把這種「多段式」加以變形,形成「二段式」(快-慢)或是「一段式」(採用沒有發展部的奏鳴曲式,但又在「一段」前加上一段慢板序奏。想想這不是靠像了法國序曲的「慢-快」鋪陳嗎?)等。不過其中最重要的轉折,就是日耳曼作曲家葛路克(C. W. Gluck,1714-1787)推動的「歌劇改革」,其中一項重點就是要讓序曲和全劇有緊密的連結,因此作曲家開始將歌劇主題運用到序曲中,形成類似劇情摘要的「混合式序曲」(medley overture)。值得注意的是,他流傳後世最廣的作品《奧菲歐與尤麗迪切》(1762)事實上還未使用和劇情相關的序曲,但到了1767年的《阿爾切斯特》(Alceste),沈重的樂聲已然暗示女主角之死。

序曲進入十九世紀後,其中一半的風貌大致在上一篇已概述,另外一半則以混合式序曲繼續發展。然而,好的創作者總是不會滿足於現況的;雖然「序曲」與劇情扣合得更好是趨勢,但越來越多作曲家開始不用「序曲」,而是用較短、更像是鋪墊某種氛圍的「前奏」(prelude)破題。義大利作曲家威爾第在寫作《阿依達》時,便開創性地決定要以「前奏」啟動情節,不過中途他還是忍不住寫了一首完整的序曲(一如他為《命運之力》寫下的傑作),只是在上演前又改回原貌。

儘管我接下來的評論是後見之明,不過也是我對序曲真正的感受:十九世紀序曲有的非常長,比如華格納的《唐懷瑟》,彷彿要搶走唱段風采,有的幾乎沒有,比如理查.史特勞斯的《莎樂美》和《艾蕾特克拉》,而威爾第定版四分鐘長的《阿依達》「前奏」,是我心中理想的序曲,它不多不少、以最剛好的力道帶領聽眾入戲。


延伸聆聽

蒙台威爾第:《奧菲歐》〈觸技曲〉 ▶

盧利:芭蕾舞劇《阿希狄雅娜》(Alcidiane)〈序曲〉 ▶

庫普蘭:《新皇家音樂會》第八號〈序曲〉 ▶

亞歷山大.史卡拉第:《格里塞爾達》〈序曲〉 ▶

葛路克:《阿爾切斯特》(Alceste)〈序曲〉 ▶

威爾第:《阿依達》〈前奏曲〉 ▶

T+A Caruso (W970 x H250)

推薦閱讀

tango_1200*800

【奏鳴生活】後來的樂理課14——探戈Tango

28
4,613
2021.08.23 / 奏鳴生活/吳毓庭
今年適逢阿根廷作曲家皮亞佐拉(Astor Piazzolla, 1921-199...詳全文
improvisation_1200*800

【奏鳴生活】後來的樂理課13——即興曲Impromptu

14
2,166
2021.07.09 / 奏鳴生活/吳毓庭
前個學年剛告一段落,疫情也仍緊張,這個月索性不爬梳太多歷史資料,多聽點音樂自在度...詳全文
sheet-music-6292212_1280

【奏鳴生活】後來的樂理課12——非圓滑奏 Non Legato

9
3,956
2021.06.15 / 奏鳴生活/吳毓庭
上個月提到legato後,還有一個相關術語想和大家聊聊,叫「非圓滑奏(non l...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