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二十世紀的電影領域裡,包括1980年代美國大導演史蒂芬.史匹伯執導的《聖戰奇兵》,或是在二十一世紀初轟動國際影壇、卻備受爭議的《達文西密碼》等,影片主題多少都圍繞在「聖杯」這個話題上,除此之外,在動畫和漫畫領域中,也有不少與「聖杯」相關的創作。
這齣歌劇創作於西元1846-48年間,它是以中世紀傳說的聖杯騎士「羅恩格林」的故事為題材。所謂的「聖杯」,指的是耶穌基督在被釘上十字架前一晚的最後晚餐裡,所使用的酒杯,而當耶穌受難時,這只杯子還曾盛著十字架上的耶穌所流的血,之後,聖杯的下落成謎。據說,西元六世紀時,來自英格蘭的亞瑟王和他的圓桌武士們找到了聖杯,從此之後,聖杯由一群奉獻忠貞與生命的聖杯騎士們一輩子守護著,他們的身分充滿了神秘色彩,啟發了後世許多聯想,並且衍生了無數創作。在華格納歌劇《羅恩格林》當中的主人翁之一「羅恩格林」,就是來自「聖杯騎士」的出身背景。
關於「羅恩格林」的傳說,從十三世紀以來,就已經有相關文學作品。華格納在1846年正式動筆創作這齣歌劇之前,其實已經花了五年多的時間來醞釀,他從德國古代文學作品著手,同時參考相關歷史背景、以及格林兄弟童話故事等。最後,由他親自撰寫劇本,並且花了兩年多的時間譜寫音樂,終於完成了這齣兼具浪漫色彩與宗教氣息的經典之作。
此外,劇中最受矚目的焦點,往往都是具有英雄色彩的主角,而且這些人物也都多少帶有悲劇性格,他們的心思意念、一舉一動,總是牽動著觀眾的心,換句話說,這些悲劇英雄,撐起了整齣歌劇的戲劇架構,只要有他們上場,絕對有看頭。事實上,華格納多少也藉由「羅恩格林」這個角色,影射自己的「自我英雄崇拜」心態,還有他對於愛情的觀點。
▲2014年德國萊茵歌劇院演出劇照(圖|© HansJoergMichel、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提供)
在這齣由華格納親自撰寫劇本的歌劇裡,他特別安排了「雙生雙旦」的角色搭配,一對是「聖杯騎士」羅恩格林與的艾爾莎公主,另一對則是異教徒女巫師歐圖德與她的丈夫泰拉蒙公爵,這兩組角色,不只彼此之間形成善惡對比,巧的是,都是由具有神格身分的人物(羅恩格林、歐圖德)與凡間人物(艾爾莎公主、泰拉蒙公爵)組成。 對男高音演唱家來說,這齣歌劇則是充滿了「挑戰」的吸引力,尤其是主人翁「羅恩格林」,兼具了抒情、英雄、甚至帶有一點悲劇色彩的多重性格,是許多男高音必備的演出角色之一。此外,女主角「艾爾莎公主」多愁善感的性格,再加上她楚楚可憐的角色特質,則適合音色偏向抒情的女高音嘗試,尤其華格納為這個角色編寫的優美歌曲,更是女高音們絕對不會錯過的經典名曲。
▲2014年德國萊茵歌劇院演出劇照(圖|© HansJoergMichel、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提供)
相較之下,反派性格的異教徒女巫師「歐圖德」和她的丈夫「泰拉蒙公爵」,他們對於權位的覬覦、強烈的復仇性格、心懷不軌的猙獰,在華格納的筆下,都有十分生動的描述。這對角色和羅恩格林與艾爾莎公主之間,正好形成強列對比,雙方的對立與衝突場景,往往能激起欣賞者的沸騰熱血。

▲2014年德國萊茵歌劇院演出劇照(圖|© MatthiasJung、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提供)
總的來說,歌劇《羅恩格林》相較於華格納之後的樂劇《崔斯坦與伊索德》、《紐倫堡的名歌手》、以及連篇樂劇《尼貝龍指環》等,不論在篇幅架構、或是音樂內容方面,都顯得平易近人許多。在華格納所有歌劇作品裡,這部《羅恩格林》則是想要入門華格納的愛樂朋友,值得一試的「敲門磚」,不只讓我們聽音樂,更能看到人性!
▲主圖 2014年德國萊茵歌劇院演出劇照(圖|© MatthiasJung、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提供)。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年度旗艦製作——華格納歌劇《羅恩格林》,將於9/4~9/7於衛武營歌劇院全臺獨家首演。本次由德國萊茵歌劇院製作,導演莎賓娜・哈特曼亨(Sabine HARTMANNSHENN)巧妙融合聖杯騎士傳說與現代金融企業場景,將傳統神話轉化為一則關於權力與信任的當代寓言,帶領觀眾走入金權叢林中,重現《羅恩格林》穿越時代的震撼與張力。
德語演出,中英字幕;每場次皆有演前導聆。
謎樣的聖杯騎士
早在十九世紀,「聖杯」就已經是歌劇舞台上的矚目焦點之一,德國作曲家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1883)的《羅恩格林》以及《帕西法爾》,劇情就是與聖杯有關,而其中最常上演的,則是《羅恩格林》。這齣歌劇創作於西元1846-48年間,它是以中世紀傳說的聖杯騎士「羅恩格林」的故事為題材。所謂的「聖杯」,指的是耶穌基督在被釘上十字架前一晚的最後晚餐裡,所使用的酒杯,而當耶穌受難時,這只杯子還曾盛著十字架上的耶穌所流的血,之後,聖杯的下落成謎。據說,西元六世紀時,來自英格蘭的亞瑟王和他的圓桌武士們找到了聖杯,從此之後,聖杯由一群奉獻忠貞與生命的聖杯騎士們一輩子守護著,他們的身分充滿了神秘色彩,啟發了後世許多聯想,並且衍生了無數創作。在華格納歌劇《羅恩格林》當中的主人翁之一「羅恩格林」,就是來自「聖杯騎士」的出身背景。
關於「羅恩格林」的傳說,從十三世紀以來,就已經有相關文學作品。華格納在1846年正式動筆創作這齣歌劇之前,其實已經花了五年多的時間來醞釀,他從德國古代文學作品著手,同時參考相關歷史背景、以及格林兄弟童話故事等。最後,由他親自撰寫劇本,並且花了兩年多的時間譜寫音樂,終於完成了這齣兼具浪漫色彩與宗教氣息的經典之作。
英雄崇拜情結
在創作這齣歌劇的時期,支配華格納創作思想的,則是來自浪漫時期盛行的「英雄主義」和「幻想主義」,在這類題材裡,劇情發展雖然與現實有些脫離,但卻依然引人入勝,甚至讓人忘了其中「不實際」的幻想因素。此外,劇中最受矚目的焦點,往往都是具有英雄色彩的主角,而且這些人物也都多少帶有悲劇性格,他們的心思意念、一舉一動,總是牽動著觀眾的心,換句話說,這些悲劇英雄,撐起了整齣歌劇的戲劇架構,只要有他們上場,絕對有看頭。事實上,華格納多少也藉由「羅恩格林」這個角色,影射自己的「自我英雄崇拜」心態,還有他對於愛情的觀點。

▲2014年德國萊茵歌劇院演出劇照(圖|© HansJoergMichel、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提供)
在這齣由華格納親自撰寫劇本的歌劇裡,他特別安排了「雙生雙旦」的角色搭配,一對是「聖杯騎士」羅恩格林與的艾爾莎公主,另一對則是異教徒女巫師歐圖德與她的丈夫泰拉蒙公爵,這兩組角色,不只彼此之間形成善惡對比,巧的是,都是由具有神格身分的人物(羅恩格林、歐圖德)與凡間人物(艾爾莎公主、泰拉蒙公爵)組成。 對男高音演唱家來說,這齣歌劇則是充滿了「挑戰」的吸引力,尤其是主人翁「羅恩格林」,兼具了抒情、英雄、甚至帶有一點悲劇色彩的多重性格,是許多男高音必備的演出角色之一。此外,女主角「艾爾莎公主」多愁善感的性格,再加上她楚楚可憐的角色特質,則適合音色偏向抒情的女高音嘗試,尤其華格納為這個角色編寫的優美歌曲,更是女高音們絕對不會錯過的經典名曲。

▲2014年德國萊茵歌劇院演出劇照(圖|© HansJoergMichel、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提供)
相較之下,反派性格的異教徒女巫師「歐圖德」和她的丈夫「泰拉蒙公爵」,他們對於權位的覬覦、強烈的復仇性格、心懷不軌的猙獰,在華格納的筆下,都有十分生動的描述。這對角色和羅恩格林與艾爾莎公主之間,正好形成強列對比,雙方的對立與衝突場景,往往能激起欣賞者的沸騰熱血。
聽了「羅恩格林」,對華格納「免疫」!
歌劇《羅恩格林》在1850年8月28日,由匈牙利鋼琴家兼作曲家李斯特指揮,在德國威瑪舉行世界首演,從此廣受觀眾喜愛,到今天為止,世界各大歌劇院和唱片錄音當中,這更是不可或缺的經典劇碼。特別一提的是,歌劇第三幕一開場的〈婚禮合唱〉,更是家喻戶曉的旋律,全世界不知有多少夫妻是在這段音樂帶領之下,踏上紅毯,展開人生的新境界。
▲2014年德國萊茵歌劇院演出劇照(圖|© MatthiasJung、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提供)
總的來說,歌劇《羅恩格林》相較於華格納之後的樂劇《崔斯坦與伊索德》、《紐倫堡的名歌手》、以及連篇樂劇《尼貝龍指環》等,不論在篇幅架構、或是音樂內容方面,都顯得平易近人許多。在華格納所有歌劇作品裡,這部《羅恩格林》則是想要入門華格納的愛樂朋友,值得一試的「敲門磚」,不只讓我們聽音樂,更能看到人性!
▲主圖 2014年德國萊茵歌劇院演出劇照(圖|© MatthiasJung、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提供)。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年度旗艦製作——華格納歌劇《羅恩格林》,將於9/4~9/7於衛武營歌劇院全臺獨家首演。本次由德國萊茵歌劇院製作,導演莎賓娜・哈特曼亨(Sabine HARTMANNSHENN)巧妙融合聖杯騎士傳說與現代金融企業場景,將傳統神話轉化為一則關於權力與信任的當代寓言,帶領觀眾走入金權叢林中,重現《羅恩格林》穿越時代的震撼與張力。
節目資訊與購票
德語演出,中英字幕;每場次皆有演前導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