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曲解說】台北愛樂X吳曜宇—德弗札克《聖母悼歌》 - MUSICO

【樂曲解說】台北愛樂X吳曜宇—德弗札克《聖母悼歌》

15
4,262

德弗札克《聖母悼歌》
A. Dvořák:Stabat Mater


文/吳家恆

「聖母悼歌」是從拉丁文Stabat mater翻譯而來,這是一句拉丁文的頭兩個字:Stabat mater dolorósa juxta Crucem lacrimósa, dum pendébat Fílius。這句話的意思大致是「悲傷的母親站在十字架旁,她的兒子釘在上頭。」

什麼人會被釘在十字架上?

在兩千年前的羅馬,那是經過定罪的罪犯才會遭受這等刑罰。即使十惡不赦的罪人,也是母親所生;即使兒子走上歹路,壞事做絕,母親也還是會為兒子之死感到哀痛。但是旁人可能會指指點點,「養子不教誰之過呀!」如此教養失敗的案例,會在旁人口中流傳不絕,少有同情。

但是放在基督宗教的脈絡下,耶穌不是罪人,馬利亞也不是一般的母親,十字架也不再是刑具,它已經轉變為神聖的象徵,表現在文字、繪畫、雕塑、建築與音樂中。

《聖母悼歌》是從聖母的角度,表達了對耶穌/兒子受難的哀傷。德弗札克的音樂寫於1875年,但是這段文字則是成於十三世紀。也就是說,德弗札克是以有著五百年歷史的文字為歌詞,而這段文字歷來已經有許多作曲家譜成音樂,名單之長,很讓人意外,從文藝復興的德普瑞、拉索,巴洛克時期的韋瓦第、裴高雷西,十九世紀的舒伯特、李斯特、羅西尼、威爾第,二十世紀有浦朗克、佩爾特,即使進入二十一世紀,還有不少作曲家寫《聖母悼歌》。

這只是列舉幾個有名作曲家而已,不見經傳或是已經佚失的作品,必定還有更多。這說明了聖母是基督教的重要主題,不論是作為一個年輕少婦、撫屍痛哭的母親、或是獨自悲傷的女性,都激起信徒強烈的情緒與共鳴同感,以文字、繪畫、造型藝術或音樂表現出來。

這些藝術的根源都在文字,畢竟,在兩千年前沒有攝影機,基督教又是羅馬帝國所不容的宗教,只能透過口語與文字流傳。「悲傷聖母站在」(Stabat Mater dolorosa)十字架旁的記載,見於〈約翰福音〉第十九章第二五至三十節:

站在耶穌十字架旁邊的,有他母親與他母親的姊妹,並革羅罷的妻子馬利亞,和抹大拉的馬利亞。耶穌見母親和他所愛的那門徒站在旁邊,就對他母親說:「母親(原文作婦人),看,你的兒子!」又對那門徒說:「看,你的母親!」從此,那門徒就接他到自己家裡去了。這事以後,耶穌知道各樣的事已經成了,為要使經上的話應驗,就說:「我渴了。」有一個器皿盛滿了醋,放在那裡;他們就拿海絨蘸滿了醋,綁在牛膝草上,送到他口。耶穌嘗(原文作受)了那醋,就說:「成了!」便低下頭,將靈魂交付神了。

這是母子最後一次見面,自此永隔,這是何其重大的場面,〈約翰福音〉只是幾句帶過而已。於是,據傳十三世紀的方濟會會士達托第加以鋪陳演繹,寫成二十節韻文。每節三行,頭兩行押韻,第三行與次節的第三行押韻。如此便在規律中有變化,在變化中又見統整。這樣的文字從經文而出,但並不屬於經文。

在十字軍東征之後,宗教激情激盪,原有的經文不足以承載,於是化為文字,漫溢氾濫,概稱為「繼抒詠」(Sequentia)。繼抒詠也「入侵」到儀式之中,久而久之,改變了儀式的結構與精神。到了宗教改革之後,馬丁路德等改革人士勢不可擋,怒氣滔天,滾滾向著羅馬教廷而來。教廷這才痛定思痛,在義大利北部山區的特倫特召開大公會議,推出改革措施,其中包括排拒所有的繼抒詠──包括《聖母悼歌》在內,後來到了十八世紀,教宗本篤十三世才又允許讓《聖母悼歌》出現在儀式中。

但是,德弗札克的《聖母悼歌》並不是為宗教儀式而寫,畢竟,全曲演唱下來長達將近一小時半,不可能放在儀式中,而德弗札克在其中營造的戲劇張力更近於歌劇。在合唱唱出「聖母痛苦侍立」之前,樂團已經經過數分鐘的導奏,鋪陳悲傷情緒,醞釀對比──情緒是低落的,但視線卻是往上的。由於聖母站在十字架旁,所以她所見的十字架是高聳的。德弗札克不僅要傳達聖母的悲傷,也要採取她的視角。



第一首由合唱團與四位獨唱了四節詩,第二首仍是合唱與四為獨唱,又唱了四節詩。前四節跟從聖經記載,寫的是「景」,次四節則是退一步,從信眾的角度來想:眼見此景,誰能不哭泣悲傷呢?

第三首全由合唱團表達第九節歌詞,歌頌聖母是慈愛來源,總能觸動我心。聖母崇拜在中世紀歐洲達到高峰,隨著教會對煉獄的建構與刻劃,信眾無不努力行善,慷慨捐輸,朝聖不落人後,深恐死後受到無盡折磨。上帝性格嚴峻,有時喜怒無常,信徒只敢向上帝懺悔,不敢多做要求。所已轉往慈愛悲憫的聖母,願意掏心掏肺。出於對母親的依戀、對愛情的渴望,女性的溫婉形象總是受人歡迎,無分文化。



接下來的幾首樂曲,德弗札克讓獨唱搭配合唱,穿插在合唱曲之間,表達的都是面對聖母所承受的巨大悲傷,所有的信眾都願意分擔。透過分擔,人也與聖母共感交融,與其他信徒同悲,參與了耶穌生命中的重要時刻。在這個過程中,人即使是背負罪惡,孤單地來到這個世界,孤單地離開,也能在某些時刻──比方說聆聽《聖母悼歌》時──滿天烏雲破開,陽光灑落,烏雲鑲著金邊,重新燃起對死後的美好企盼,這也是《聖母悼歌》最後一節所表達的:

在我肉軀亡故之日,
使我靈魂蒙受恩賜,
獲享天堂的榮福,阿們。




▲本文由台北愛樂合唱團提供


節目資訊與購票

台北愛樂X吳曜宇—德弗札克《聖母悼歌》

合力出擊_banner_官網_2024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