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愛聽爵士樂,但又往往很迷惑:我到底只是喜歡這種音樂的輕鬆氛圍,還是我真的「懂」爵士樂呢?有很多樂理嗎?還是爵士歷史?我的結論先寫在前面:身體總是誠實的,只要你聽起來能夠有所共鳴(無論開心或是悲傷的感受),那麼你就是真的「懂」爵士樂了!
聽爵士樂很享受,我總稱爵士是最「真」的音樂,無論是演奏者或是聆聽者,或許也就是那種不加多餘修飾的樂句,讓這種音樂總能打動人心。但除了放鬆讓「身體」去感受之外,我們又能從哪些角度「聽懂」爵士樂呢?我想跟大家分享幾點我聽爵士樂的重點,或許你也可以試試!
爵士樂,是最誠實的音樂,也是最「接地氣」、最「越聽越懂」的音樂之一,不管你搭配什麼一起服用,只要用心感受,就能用你的方式聽「懂」爵士樂。
聽爵士樂很享受,我總稱爵士是最「真」的音樂,無論是演奏者或是聆聽者,或許也就是那種不加多餘修飾的樂句,讓這種音樂總能打動人心。但除了放鬆讓「身體」去感受之外,我們又能從哪些角度「聽懂」爵士樂呢?我想跟大家分享幾點我聽爵士樂的重點,或許你也可以試試!
一、音樂家演奏間相互的「反應」
“Call and Response” 是爵士樂手演奏時最重要的元素之一,這關乎爵士樂手能不能與舞台上(或錄音時)的音樂家共同創造音樂。這樣的演奏習慣源自於爵士樂的起始「工作歌」,樂手與樂手(或歌手)藉由樂句或節奏的相互呼應,讓音樂堆疊到不同的高潮。簡單地說,就像是樂手間相互的「過招」。並利用這些「招數」的累積,讓聽眾感覺到精彩。當然,這就是一翻兩瞪眼的事了。當一起演奏的樂手無法「一一接招」的時候,音樂自然顯得平淡無奇,反之,音樂就顯得刺激而精彩,有時候甚至還會發生「打群架」的情節,讓聽眾有種「看熱鬧」的爽感。二、聽出音樂中各個「段落」的分別
如果用一首爵士樂中會出現的段落來看,大致上會出現五個段落,通常是:Intro(前奏)、 Head in(第一次旋律)、Solo(即興演奏)、Head out(旋律再現)、Outro(尾奏)。我們在聆聽的時候,是不是能聽出這五個段落?其實一點都不難,一首曲子你一定能聽得出開頭跟結尾,而頭尾旋律都會重複出現,剩下來中間的即興演奏部分,通常也是「時間最長」的段落,而這就是音樂家輪流大顯身手的重頭戲啦!音樂家會依照自己喜愛的樂句、對音樂的感受以及上述與其他樂手的互動,創造出屬於自己在曲子中的即興演奏段落。這也是最能看出一個音樂家「個性」的時候。在這個段落中,聆聽者也很容易感受到當代音樂家所「崇拜或模仿」的爵士大師到底是誰!對於爵士樂手來說,模仿是很重要的學習過程,而經過模仿後的重新詮釋,卻造就了自我的演奏風格,所以在多數的「即興演奏」段落中,不難聽出來音樂家對於音樂的品味,當然,爵士風格百百種,這可不能說是「抄襲」。無論是同中求異,或是異中求同,經過了不同人的演奏,都儼然變成了一番全新風味。三、每張「專輯」與「音樂家」的背後故事
如果要再進一步「更」聽懂爵士樂,其實每一張專輯的背景,與每個爵士樂手都有不少故事。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我們聽 Miles Davis “Birth of the Cool” 在1949年錄製的這張專輯,試著去了解他的創作背景後,就大致可以體會在40年代裡,充滿著 Bebop(咆勃爵士樂)的紐約,Miles想要將爵士樂帶領到另一個(或者是說回覆到較為單純的旋律)里程碑的決心,如果我們能更了解Miles Davis的傳奇一生,就更能跟著他的喇叭聲,回到當時喧擾的紐約了,其實有不少的紀錄或是劇情片,都以爵士樂手為主角拍攝,這的確可以讓我們更輕鬆又快速的了解這些樂手們,使我們聽音樂的時候多了不少的「畫面感」!爵士樂,是最誠實的音樂,也是最「接地氣」、最「越聽越懂」的音樂之一,不管你搭配什麼一起服用,只要用心感受,就能用你的方式聽「懂」爵士樂。
延伸聆聽